一套迄今發現年代最早的范仲淹家譜,在盱眙鄉間被發現後,立即引起國內外專家學者的關注。如今,這套在民間輾轉流傳數百年的珍貴資料已收藏到江蘇省檔案館,並經過專業人員修繕一新。昨天,記者在省檔案館有幸先睹為快,從中發現了不少“老范家”的舊事。
看了本報消息徵集到的
300頁家譜補了半年
“説起來,要感謝史學家季士家先生和揚子晚報,沒有季老慧眼識寶,沒有你們報道,這套珍貴史料就不可能入藏省檔案館。”省檔案館徵集接收處的工作人員如是對記者説。原來他們從揚子晚報上看到家譜的消息,又經季老先生推薦,憑直覺感到這份資料有一定價值,便趕到盱眙,看到實物,果然頗為珍貴,遂成功徵集回來。
由於年代久遠,家譜已有相當部分破損。檔案館請專業人士進行修繕。記者在檔案館修繕工作室裏看到,大紅案桌上擺放了許多宣紙、毛邊紙,工作人員根據需要來選擇,有時還要將紙張加工成紙漿,以修補出現的洞眼。令人意外的是這裡竟還有溫度與濕度計。工作人員解釋説,修補工作要在一定的溫度與濕度下進行,並且不能用空調,因此他們只能斷斷續續地修,遇到梅雨季節、夏季,修繕工作都要暫停下來,因此雖然整個家譜只有300余頁,但前後卻花了大半年時間修補。檔案館徵集接收處的林處長告訴記者,2007年9月21日刊登家譜發現消息的揚子晚報,也被作為資料收藏入館。
范仲淹如何發現自己身世
家譜史料彌補正史不足
這套家譜分“印刷本”與“手寫本”兩部,其中印刷本係皇封家譜,為明朝萬曆年間(西元1611年)印製。手寫本約80頁,大部分字跡工秀。“印刷本”家譜是曾任明朝貴州清司署郎中事司務的范韶所寫;“手寫本”是范萬叢等寫成。雖然他們的生平已無從考證,但無疑都屬於范仲淹的後代。
值得一提的是,這套家譜,尤其是手寫本部分,記載了相當豐富的范氏家族的史料和鮮為人知的范仲淹軼事。比如對范仲淹的身世,《宋史》是這樣記載的:“仲淹二歲而孤,母更適長山朱氏,從其姓,名説。少有志操……”范仲淹是如何知道自己身世的呢?史書中語焉不詳,但在家譜裏卻有記載:“公(范仲淹)二歲而孤,隨母謝氏適淄州朱氏。年弱冠,朱氏昆弟安用貲,公數勸之,朱氏昆弟不樂,遂語公曰:‘我自費朱家錢,何預汝事?……父早亡,太夫人攜汝適朱氏。’公聞之感憤,決欲自樹立門戶,遂佩琴劍竟趨南都……”這些記載都是正史中無從搜尋的,十分珍貴。
盱眙明光范氏發脈蘇州
“老范家”找到明證
其實范仲淹的家譜,在國內已發現多種。范仲淹第26代傳人、中國范仲淹研究會理事、安徽明光第二中學副校長范循青先生就收集了福建、山東、遼寧等地發現的多種范仲淹家譜,但新發現的這套家譜在撰寫時間上更早。范循青告訴記者,在江蘇盱眙與安徽明光都有“范莊村”,村裏的人多姓范,大家都自稱是“老范家”。過去老一輩都説他們“老范家”是范仲淹的後人,但大多沒有證據。在這套新發現的家譜“手寫本”裏,有一篇《始祖千五公自敘源流記》,詳細敘説了明朝洪武年間,范仲淹八世孫范宗旺奉旨從蘇州吳縣遷至盱眙招信縣(即今天江蘇盱眙和安徽明光一帶)及其後代繁衍的經歷。范仲淹八世孫范宗旺就是“千五公”,其被尊稱為淮安盱眙、安徽明光兩地范氏家族的“始祖”。這篇《源流記》即出自其手。在這篇文章裏,范宗旺説明代洪武初年,“皇太祖初建金陵,察民居疏密,行填實之法,凡有大族,有司舉其殷實者填實各處”,於是身居蘇州吳江的他被要求遷往盱眙。但他擔心遷居後“恐後無聞,親自蘇州吳江縣家廟中抄寫家譜,遺像集要誥敕帶至盱眙招信存為後念。”由此也講明瞭這套家譜的淵源來歷。
范循青説,當他在家譜裏看到這篇文章時,真是如獲至寶。他説,這篇文章,給他以及盱眙、明光一帶的范氏子孫找到了根!這本手寫范氏家譜恐怕是世界上唯一一本,可謂絕無僅有。
珍稀家譜恒溫恒濕保存
“范學”研究方興未艾
省檔案館的技術人員表示,這套珍貴的范仲淹明清家譜雖然修繕一新,但仍不能隨意翻動,他們將把它收入館裏的“譜牒係庫”,在恒溫恒濕的狀態下保存起來。
范循青告訴記者,范仲淹研究被稱為“范學”。本月底北京將召開第二屆中國范仲淹國際學術論壇。加強對范仲淹相關研究資料的蒐集和彙編整理工作,是“范學”研究重要的文獻基礎。目前有專家打算編著一部高水準的《范學大詞典》。這套家譜的發現,無疑會為“范學”大詞典增添重要史料。
通訊員 陳志遠
本報記者 張筠 陳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