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是漢族的一支重要民係,據有關資料所述,居住在世界各地的客家人約有1億人之多。在漳州市境內,大約居住著45萬的客家人,聚居區主要分佈于詔安、平和、南靖、雲霄等4個縣的19個鄉鎮、187個村,從其譜牒堂號看,主要有張、李、王、陳、林、曾、朱、江、葉、羅、遊、許、黃、鐘、魏、劉、詹、賴、蘇、簡、肖、邱等姓氏。歷史上,漳州客家人多次東渡臺灣開基創業,繁衍至今後裔已有一兩百萬人之多。儘管山海阻隔政治更替,兩岸客家的血緣親情卻歷久彌新。如果你到客家鄉村去,人們自然而然就會告訴你許多關於臺灣客家鄉親回漳尋根祭祖的感人故事。
源流
客家民係形成
客家文化的第一源流是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帶,客家民係的形成是伴隨著客家先民五次大遷徙而完成的。這五次大遷徙是:(一)始於晉末的永嘉之亂和五胡亂華之時的難民南逃;(二)從唐朝安史之亂到唐末黃巢起義引發的居民南遷;(三)從宋金之亂到宋元朝代更替的中原漢人南徙;(四)明清時期戰亂和清初的鼓勵移民;(五)太平天國起義失敗造成的南遷。在上述五次大遷徙中,客家先民憑著原有共同的血緣、地緣關係,尤其是在南遷後經過長期的特殊的環境的磨練和發展,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文化、語言、風俗習慣和道德規範,從而成了漢民族中一支重要民係。
遷臺,始於明末
客家人大量遷入漳州並定居下業,主要在元、明兩朝代。據《張氏德遠堂族譜》記載,元朝元統年間張氏後裔從寧化、上杭、永定遷徙至南靖書洋鄉汶水坑肇基。再如《武城曾氏族譜》所載,寧化、永定曾氏後裔元末遷徙到海澄,元順帝至元四年再遷平和。又據詔安各姓族譜記載,元代有陳姓元隆、遊姓念四、黃姓九郎、林姓向日等客家人從閩西相繼入邑開基,其他族姓則在明永樂至清乾隆年間,大批輾轉入詔。
而明末之後,漳州客家人因各種原因,又大量遷往臺灣。一是鄭成功率領義軍收復臺灣,其部屬有相當數量的詔安籍、平和籍客家人,他們到臺灣後便落地生根,以後又發葉開枝,子孫繁衍,遺裔遍于寶島各地。二是乾隆五十一年,客家人李威光受朝廷派遣,率漳泉義勇前往臺灣平息倭患,又有不少客家子弟在臺落籍。三是中日甲午戰爭後,客家人丘逢甲組織義軍在臺灣力抗日軍,大批閩粵客家人士前往參加,隨後軍中的客家人便散落臺灣各地,客家根苗進一步播植發展。四是太平天國起義及義和團起義失敗,客家人為避免株連,又紛紛逃往臺灣避難。而客家人入臺,更多的則是由於經濟上的原因。漳州客家人多住山區,山區可供開發的,只有溪流上游山高水冷的貧瘠之地,生存環境之艱苦可想而知,而臺灣島上鴻荒甫辟、百業待興,“臺灣好賺食”的傳言,對客家人産生很大的吸引力。漳州與臺灣僅一水之隔,由沿海上船,快則一兩天,慢則三五天,即可抵達臺灣兩岸,不少客家人為求生存發展,便尋找機會,攜妻帶子,引親呼朋冒險渡臺。
漳州客家人入墾臺灣始於康熙三十年左右,盛于雍正、乾隆年間。據清雍正年間編寫的《南靖下版寮萬五郎派李氏族譜》記載,康熙年間,由南靖移居臺灣的李氏後裔有54人。至清道光年間,遷臺人數共有280人,在臺灣繁衍至今已有十幾萬人之多。更有材料提到,明清時期南靖縣有50多個姓氏、3600多客家人移居臺灣,目前臺灣有40幾萬南靖客家人後裔。詔安有關譜志介紹,在清領屬臺灣的229年中,詔安客家有39個姓氏2000多移民東渡,繁衍至今有後裔近60萬人。再如臺灣桃園縣有與漳州平和縣內同名的大溪鎮,乃清乾隆年間由平和大溪江寮村江氏三兄弟遷居所命名,目前江氏宗親在桃園縣繁衍了2000多人。
傳説
遷臺,歷經艱險
漳州客家人遷臺,可謂歷經艱險。早期清政府出於軍事、政治原因,曾多次嚴禁沿海民眾偷渡或無照攜眷入島,但禁者自禁,渡者自渡,由於沿海起航點甚多,官府防不勝防。康熙四十年(1701年),官陂客家人廖朝孔、廖朝問、廖朝路三兄弟與堂兄弟廖朝近、廖朝廳一行5人,冒著禁令,攜帶少量乾糧、五穀種子和扁擔、柴刀、鋤頭、十字鎬、畚箕等生産工具,乘孤舟漂泊數日,竟登臨臺灣,隨後落腳于雲林縣二侖。
官陂廖氏兄弟渡臺,似乎極其簡單。但客家人移墾臺灣,不知有多少生命葬身在臺灣的“黑水溝”。昔時渡臺以帆船為運載工具,若遇狂風暴雨,則船翻人亡;如遇海盜,也大多喪命;而禁令設置的人為障礙,使渡臺更添風險。有文載曰:姦頑客頭恐汛口覺察獲罪,將人趕入倉中,封釘倉蓋,不使上下。將船駛至近島沙汕,便趕騙渡者離船,沙汕距岸尚遠,行止深處,全身陷入淖中,為潮流漂溺。詔安涂氏四兄弟一起渡海赴臺,在海上曆盡險阻,最後只有一人登陸。即使平安登岸,也是險象環生。一是當地生番時常出草殺人,互相拼鬥,客家人難免有無辜斃命的;二是墾荒過程中野獸毒蛇出沒傷人,也有部分客家人死於非命;三是不少移民因水土不服,不幸罹病,無處求醫而死的,也不計其數。為此,在開發臺灣的活動中,客家人往往以群體聚居,從而在臺灣以同鄉、同姓聚落的比比皆是,並出現許多以祖籍地命名的村落,如詔安裏、平和裏、南靖寮、大溪鎮、新營鄉等等。
臺灣桃園縣大溪鎮月眉裏李氏,就是一個血緣家庭聚落的典型個案。該家族開臺始祖李善明,康熙六十一年生於秀篆鄉大坪村,乾隆年間率妻兒渡臺。起先幫人挑豬肉,後來自己賣豬肉,積攢了一點錢,便遷往大溪鎮美華里,墾田耕作謀生。後經幾代人辛勤勞作,終成月眉李氏大家庭聚居的小區域。明清時期,漳州客家人渡海墾臺,基本走的是這條路。他們同臺灣其他住民一道,胼手胝足,瀝血流汗,將林野遍地、滿目蠻荒之地開闢成了阡陌縱橫、田園肥美的寶島,為臺灣的發展做出了可貴的貢獻。由此,漳州客家移民的後裔,也廣泛分佈于臺灣各行各業,在政治、經濟、科技、文化諸方面均有嶄露頭角者。
尋根
在臺,重視生命本源
經過數百年風風雨雨,今日臺灣客家人仍保持著祖地的風俗習慣,其子孫仍然鄉音未改,他們的家庭通常沿用客家話,兒童在牙牙學語時即灌輸客家話,以此視為家規,世代相傳。臺灣客家人喜歡看漢劇,也愛唱客家山歌。他們認為講客家話,聽漢樂,唱山歌,能把他們帶回童年,引至故鄉,引發他們思鄉懷歸之情,帶來極大的愉悅和滿足。
客家人去臺,大多帶上祖家香火牌位。開初條件艱苦,一般在族人較集中的地方建簡陋茅舍置香案供宗親膜拜。到清末,人丁漸漸興旺,血緣聚落略具規模,興建宗祠風氣漸盛。到如今,舉凡姓氏家族聚居之地,必有宗祠之設。在帶去祖宗牌位的同時,有的還帶去祖地的神祇。在臺灣,“三山國王”是客家人普遍敬奉的地方守護神。而詔安官陂奉祀的“靖天大帝”則引自臺灣,其緣起頗具傳奇色彩。相傳康熙年間官陂開臺祖張元聰裔孫返鄉重建祖墳,在吳坑蛇地山野中,反覆尋覓找不到歸途。張氏頓悟,將隨身帶的靖天大帝劉備香火袋挂于樹上,跪地叩拜,方得走出墳地。從此該地香火旺盛,兩岸官陂張姓,每年農曆十一月十一共聚蛇地祭神拜祖,演戲做醮。後又立下祭規,每12年搭大綵樓,每3年搭小綵樓,謁祖祀神,盛況空前。
客家人重視生命本源,鍥而不捨修譜的情狀,亦頗感人。1987年11月11日,臺灣開放島內民眾赴大陸探親觀光,隔絕40多年的兩岸關係解凍,客家後裔掀起“尋根熱”。近20年來,到詔安、平和、南靖等客家祖地尋根祭祖、探親訪友、旅遊觀光的客屬臺胞有數萬人次之多。單是遊氏、王氏組團回鄉就達70多次,臺灣簡氏回鄉省親祭祖的竟達2000多人次,臺灣呂氏宗親返鄉祭祖省親的人數達300多人次。臺灣宗親回南靖尋根的有45個姓氏7000多人次,他們中的不少人是返鄉抄譜續譜的,據美國猶他州家譜協會在臺灣所做的田野調查顯示,在臺灣單詔安籍的族譜就有353部,可見客家移民續譜熱情之高。
臺灣客家鄉親回漳尋根祭祖、修譜有許多感人故事。
曾一石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