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族譜首頁圖片

漳臺兩座宮保第溯源

2008-09-05 08:32     來源:閩南日報     編輯:賀晨曦

 

  編者在漳州薌城和臺灣臺中縣霧峰鄉各有一座風格相同的古建築叫“宮保第”,它們牽動著兩岸鄉親的情緣。這兩座古建築有著驚人的相同之處:都是清光緒四年(1878年)由皇帝敕建,都是紀念臺灣霧峰林家裔孫、福建陸路提督林文察的專祠。

霧峰林家“滿門忠烈”

  説到林文察,就要講到臺灣望族霧峰林家,霧峰林家是開發臺中的功臣。乾隆十九年(1754年),林文察的太祖、平和五寨鄉埔坪村25歲的村民林石就隨著鄉親渡過臺灣海峽,定居梀東堡大里杙(今臺中縣大里鄉)。他不畏艱險,克服種種困難,“負耒枕戈,勤勞莫敢懈,幾瀕於險”(林獻堂《林氏家傳林氏族譜》),招佃墾耕,日夜苦幹,5年內拓地千畝,家境日漸臻富,又樂善好施,常濟賑窮困鄉親,享有威望,出任當地族長。並娶妻陳氏,生下遜、水、瀨、棣、大、陸六子。

  正當林石的墾殖事業順利發展之際,一場突如其來的變故使他苦心經營構築的事業化為烏有,這就是發生在乾隆五十一年至五十三年(1786-1788年)的“林爽文之變”。大里杙是舉事中心。雖然林石在林爽文舉事前以同鄉和族長的名義再三勸阻,告誡其“此滅族事,胡可為!”還承諾“願割家産之半予汝,且以一子為汝子”作為林爽文放棄舉事的條件。但最終沒能成功。

  於是林石作為同鄉和族長受到株連,係囚並死於獄中。

  這場變故之後,林家産業已蕩然無存,幾個兒子從大里杙遷居更山區的阿罩霧莊(今霧峰),繼續父輩的農墾事業,默默耕耘。到了孫輩林甲寅這一代林家才得以“東山再起”。林甲寅是林石長子林遜之子,他開墾種田,伐木燒炭,置産興業,睦鄰和族,家業漸興,共墾出2600多公頃土地,歲入稻穀4000石,成為一方巨富,人稱“霧峰林家”。

  道光十八年十二月,林甲寅去世,享年57歲。其子林定邦、林奠國繼承祖業。道光末年,林定邦在處理與鄰村紛爭的過程中被殺,因官府不理,定邦長子林文察手刃仇人,為父報仇,然後向官府自首。

  咸豐四年(1854年),臺北小刀會起義,臺灣北路協副將曾玉明得知林文察案件的內情,看重其孝心和武藝,將其釋放出獄,讓他募集鄉勇隨軍出征小刀會,並奉左宗棠檄到閩浙兩省平亂,在征戰中屢建奇功,接連被提拔重用,從遊擊到參將,咸豐十一年,升為福建陸路提督。同治三年(1864年)農曆九月,太平軍李侍賢部攻陷漳州,林文察奉左宗棠之命駐軍漳州城東萬松關,準備剋復漳州城。十一月初三,突遭太平軍李侍賢夜襲,因眾寡懸殊,在戰鬥中罹難。左宗棠為之上書表彰,朝廷追贈其為太子太保,光緒四年,賜祭林文察,並撥銀在漳州和臺灣的東大墩(今臺中縣霧峰鄉)兩地各敕建一座“宮保第”專祠,供人祭祀憑吊。 

  光緒十一年,劉銘傳任臺灣巡撫,委派林文察之子林朝棟任撫墾局局長,主持撫番開墾工作,因開拓土地數百里,功績卓著,清廷賜以“勁勇巴圖魯”徽號。不久,劉銘傳又授予林朝棟全臺樟腦專賣權及允許林氏家族在中部山線與海線開墾,在霧峰林家的努力耕耘下,臺中地區大部分土地得以開墾,“霧峰林家”終成臺灣巨富。

  霧峰林家成員不僅是開發臺中的功臣,還是抗擊外國侵略的勇將。鴉片戰爭中,林定邦、林文察父子協助臺灣兵備道姚瑩,率領鄉勇參與戰鬥,擊敗進犯臺灣的英軍,俘敵300多名,被稱為“抗英英雄”。光緒十年法軍進犯臺灣時,林文察之子林朝棟率兵與法軍作戰,在基隆大敗法軍。1895年,清政府割臺灣給日本時,林朝棟率軍抵抗,之後舉家內遷,從此不再踏入臺灣。朝棟之子林祖密也像父親一樣愛國,他不滿日人統治,毅然放棄家産,返回大陸參加國民革命運動,被孫中山任命為陸軍少將閩南軍司令。1925年7月,林祖密在漳州被北洋軍閥李厚基部殺害。

  在長期反抗外國侵略臺灣的鬥爭中,霧峰林家獲得“滿門忠烈”的譽稱。

一祠駐兩岸 盈盈情如飴

  兩座“宮保第”見證了霧峰林家開發臺灣、保家衛國的忠烈史跡,具有豐富的歷史人文內涵,是我國現存僅有的一祠駐兩岸格局的珍貴御賜宮邸建築。

  薌城宮保第坐落在市區新華西路官橋頂東側人委巷裏,原建築為二進帶東西廂硬山頂燕尾脊式,前有石牌坊一座。林祖密的兒孫曾居住于該宮保第,直至五十年代初。之後因無人居住被收歸地方政府管理,成為幹部宿舍,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因政府興建宿舍樓拆除後進建築,現僅余一進和天井、廂房等部分建築,因住過多戶住戶,該剩餘建築內部由住戶後加設置和更改嚴重。只有大門前殘存的青石抱鼓礎座、一進前廊梁架、沿階光滑的長石板、垂蓮鬥拱,以及前殿室內尚存的素面石柱、梁架上的獅象鬥和金瓜鬥等,仍在透析出些許的歷史資訊。因其是臺灣霧峰林家在大陸的重要祖祠,改革開放之後,霧峰林家的後代多次回到這裡祭祖,並要求歸還宮保第房産,恢復建築原樣,由此引起地方政府的重視。1988年,該建築被漳州市政府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現該古建築坐落的片區已列為城市改造地段,周圍民房和幹部宿捨已進行拆遷,在市政府的重視下,經過文管部門的努力,這座古建築的修復已列入片區改造計劃之中,現已完成了重新修建的規劃設計,並落實了修建資金,計劃在該片區整體改造工作中完成對其修建,恢復歷史面貌。

  臺中霧峰的宮保第也是硬山頂燕尾脊平房,其門面有11開間,是全臺唯一有這樣規制的古建築,也是臺灣二級文物保護古跡,在1999年“921”大地震(震中就在臺中旁的集集小鎮)時與其他林氏故宅均倒圮為一片廢墟,2001年由臺灣省“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直接督導推動包括宮保第在內的霧峰林家故宅災後重建工作,並撥款6.5億新台幣作為修建資金,由臺中縣文化部門完成廢墟清理工程,將舊料收入庫存,為重新修建做好準備。2005年1月19日,該古跡修建工程正式動工。

後記

  2008年7月底,筆者跟隨市政協組織的閩南文化研究會文化交流考察團入臺進行文化交流,目睹了這座與漳州同時興建的古建築的修建已近尾聲,11開間燕尾脊的宮保第已顯現其宏大規制,負責修建工程的林文察第5代玄孫林義峻告訴我們,全部工程將於2008年12月底全部竣工。林義峻先生十分關注漳州的宮保第修建情況。漳州文管辦楊麗華主任向他介紹了家鄉宮保第在市政府的重視下修建計劃和準備工作等情況,林先生深感欣慰,他們希望祖地故鄉的宮保第修復工程早日啟動早日竣工,以便前往尋根祭祖。

兩岸宮保第修建剪影

  坐落于臺中霧峰鄉的林文察專祠宮保第是與漳州宮保第同時由光緒皇帝敕建的古建築,在1999年“921”大地震中倒圮為一片廢墟,現該古建築的重建已近尾聲,計劃于2008年底全部竣工。

  坐落在新華西路西段人委巷中的宮保第,是光緒四年皇帝敕建祭祀祖籍平和的臺灣霧峰林家傳人、福建陸路提督林文察專祠。現該古建築在城市片區改造範圍內,周圍住戶已拆遷,在市政府的重視和文管部門努力下,該建築修建工作已列入該片區的整體改造計劃中。

  何 池  文/圖

 

 

【訂閱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