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族譜首頁圖片

泉臺百家姓族譜引來尋親人

2008-07-29 09:58     來源:海都資訊網     編輯:賀晨曦
  謝明飛 文/圖

  本報訊 昨日上午,泉臺百家姓族譜聯展正式在中國閩臺緣博物館三樓展出,600多部、2000多冊珍貴的泉臺族譜資料,吸引了海峽兩岸眾多觀眾參觀。

  族譜聯展開幕式上,十屆全國政協副主席張克輝題贈墨寶“兩岸同根,血脈相連”。臺灣臺閩經貿文化交流協會參訪團、臺灣泉州鄉會等百餘名臺灣各界人士,也跨越海峽參加了開幕儀式。

  泉州市委常委、統戰部部長、市海外聯誼會會長王亞君在開幕式上介紹,此次展示族譜資料共有94個姓氏,是迄今為止海峽兩岸族譜展示姓氏最多、參與面最廣的族譜聯展,它搭建起了兩岸民間尋根認祖的交流平臺。

  在隨後的泉臺百家姓淵源學術報告會上,兩岸專家學者研討“兩岸同根、泉臺一家”,一些觀眾還借機表達了尋親願望。

  泉臺族譜展出首日,吸引眾多海峽兩岸觀眾參觀

  全國政協副主席張克輝題贈墨寶

   臺胞現場賦詩

   “歸心同祖夢魂牽,譜牒承傳姓氏詮,眾目同觀鄒魯月,聯吟共唱棣棠篇”。這是臺灣中華閩南文化研究會理事長黃清源先生昨日接受媒體採訪時即興作的一首詩。黃老先生説,“棣棠”是一種花,象徵兄弟、團結和友愛,他用這首詩表達兩岸同胞血濃于水的親情。

   黃清源原籍南安,老家在羅東下山村,解放前,20多歲的他離開家鄉,到了臺灣。等到他有機會回鄉時,母親已經去世,兄妹也已先後病亡。如今,兩岸往來方便了,白髮蒼蒼的他幾乎每年都要回泉州拜親訪友。他説,兩岸同胞應該認親認祖,不忘本,不忘根。

   臺胞現場幫忙尋親

   泉臺百家姓淵源學術報告會後,主持人留出提問時間,現場不少觀眾借機找臺胞幫忙尋親。

   南安梅嶺張氏理事會秘書長張金鋤就是其中一位。他説,明末清初,南安官橋鎮嶺兜村社頂自然村有對叫張基忽、張基決的兄弟遷臺,民國年間曾有臺灣張氏後人數十人回來認親,還往詩山鎮鳳山寺進香,但因為戰事,當時社頂自然村僅剩2戶人家,不敢相認,臺灣張氏宗親失望而歸,此後再無聯繫。

   現在,社頂自然村已不存在,但嶺兜張姓人口已發展到8000多人,經搜尋族譜,與當初遷臺兄弟倆都是同一祖宗,希望能與臺灣張姓宗親認親。因多年來苦無線索,張金鋤此次帶族譜前來,希望能遇到臺灣過來的張姓同胞。

   聽到這,來自臺北的高天浩當即接過話筒説,他知道臺北一個叫木柵的地方聚居著許多張姓居民,據説就是從泉州遷過去的,極有可能就是張金鋤要尋找的宗親,他答應張金鋤回臺後幫忙搜尋。這個現場尋親情節,引來觀眾一片熱烈的掌聲。
本報牽線搭橋

   臺灣醫祖族譜將展出

   南安水頭的沈玉鋁先生,昨日給本報記者打來電話,希望尋找當年隨鄭成功去臺灣的沈佺期後人(沈佺期到了臺灣以後,輔助鄭成功,被譽為臺灣“醫祖”,詳見本報4月3日報道)。他表示,有關記載沈佺期的族譜,願意在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展出,希望能有臺胞看到這本族譜後幫助尋找線索。本報記者當即與中國閩臺緣博物館館長楊彥傑聯繫上,楊館長答應了此事。

   此外,昨日的族譜聯展,還首次展出了鄭成功家譜。

【訂閱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