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族譜首頁圖片

臺胞捐建的錦宅村五恩宮

2008-07-01 08:22     來源:福建日報     編輯:賀晨曦

 

  五恩宮在龍海市角美鎮錦宅村(原為泉州府同安縣積善裏十九都錦堂堡,1957年劃屬龍海縣)。是龍海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目前是漳州市最為富麗堂皇、建築規模最大的媽祖廟,為福建省臺灣風格廟宇建築第一家。也是漳州市臺灣同胞捐建資金最多達1200多萬元的媽祖廟。

五恩宮

五恩宮牌坊

  錦宅五恩宮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據廟左廣場碑記《錦宅祖廟五恩宮沿革志》記載:西元1661年農曆正月十五,錦宅的先人們攜帶家人,準備渡海到臺灣謀生。臨行時將祖地五府廟內“三王二聖”(即康府千歲、池府千歲、梁府千歲、楊府太師和普庵祖師)五尊神像迎奉船上護航,留媽祖鎮守故鄉。渡海途中,突遇狂風巨浪。情急之中,大家趕緊面朝大陸家鄉一齊下跪,懇求媽祖庇祐。並許下諾言:如能平安抵臺,有朝一日子孫興旺發達,定當重歸故里感謝媽祖大恩大德。言畢瞬間,但見風平浪靜,船隻不再顛簸。先人們終於順利登陸抵達臺灣,定居在臺南沿海一帶,世代繁衍,謀業發展。為謀求久遠奉祀,清咸豐二年(1851年),他們議定各村分祀一尊,樹仔腳寶安奉祀康府千歲,溪南寮興安宮奉祀普庵祖師,蚶寮永昌宮奉祀池府千歲,竹橋七十二份慶善宮奉祀梁府千歲,東勢寮通興宮埔頂奉祀楊府太師。雖然時過境遷,年代流逝,但移臺鄉親的後裔世世代代不忘一水之隔的故鄉和故鄉的神明媽祖的大恩德。

  1988年農曆六月下旬,臺南通興宮負責人黃先巧先生倡議回鄉覓祖尋根,委派黃唐順、黃高白、許順得三人,遠涉臺灣海峽到泉州、廈門、漳州等地尋找祖地祖廟。三位臺胞曆盡千辛萬苦,經詳細查訪,又核實族譜,認定錦宅正是他們魂牽夢繞的“根”,確認“五府廟”為300多年前的媽祖廟舊地。

  臺灣同胞立即返臺,成立了“懷恩聯誼會”,後又成立“五府廟復建委員會”。一個月後,由40多人組成的首批“祖國龍海聖母進香尋根團”啟程,回祖地錦宅尋根謁祖。

  1994年元旦,臺南隹裏鎮媽祖及“五佛”信徒100多人搬請神像回祖地錦宅村,舉行安香大典。為感謝媽祖恩德,兩地鄉親便以“三王二聖”報恩之意,謹表宮名為“五恩宮”。

  從1991年農曆十二月起,“五恩宮”開工復建,歷時七年,新的宮廟終於在1997年農曆三月初七落成。臺灣同胞200多人前來參加慶典并剪彩。

  1998年10月,臺南隹裏鎮寶安宮新廟落成,錦宅村聖母理事會黃會長赴臺省親,作一對聯祝賀,對聯書:“寶安顯赫神自靈惠五府廟,隹裏拓基人來銀同錦宅村。”以記載兩地人同宗,廟同神的歷史淵源關係。

  近幾年臺灣同胞進香團和旅遊觀光者一批又一批,絡繹不絕,日益增多。據廟負責人黃先生介紹,已有1000多人前來進香朝聖,暢敘鄉情,參與祖地媽祖的祭祀活動。

  該廟每年農曆三月廿三與九月初九媽祖誕辰日和升天日,都組團赴湄洲祖廟進香。並於九月初九組織媽祖遊神活動三天,巡遊25個村社,規模宏大,有彩旗、鑼鼓、舞龍、舞獅、鑼鼓、腰鼓隊、大鼓涼傘、媽祖鑾駕、神轎七座、各種兵器、媽祖路燈(金垂燈)4支等。還演歌仔戲,一般在三月二十三或九月初七至初九。

  孫英龍文/圖

 

 

【訂閱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