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譜著手之先,實集汕頭「西河林氏重修族譜」、廈門「鰲崗族譜」、廈門「輅存氏族係考」、秋金氏家藏手抄譜、耀亭氏家藏銅壺手抄譜、饒平縣子華祖派下族譜、「五全族譜」、先考家藏手抄譜,以資參考,力求減少過去之誤謬。雖見聞所限,誤謬或不能免;然心力既盡,吾宗必能諒之。
一、本表以「輅存氏族係考」為藍本、與諸譜及「仕籍考」互相校對,從其可信而棄其可疑。
一、由比幹上溯自軒轅三十三世是為林姓以前之族係,今以得姓為始,故列堅公為一世始祖。
一、本表自堅公至祿公六十四世,而「鰲崗族譜」所載僅四十七世,相差至十七世。今以干支求之:自武王元年丁卯堅公受姓、至晉太康十年已酉祿公誕生,計年得千四百二十三;再以六十三世分之,每世相距二十二載有奇。設以「鰲崗族譜」四十六世分之,每世相距三十載有奇(祿公僅一載故不算)。以漢民族之早婚,則從每世相距二十二載之説,或較可信也。
一、堅公至放公,本表為二十三世,「鰲崗族譜」為十二世。考堅公受姓至放公出仕之年(周敬王三十年),計六百四十五年,一世相距至五十餘年,此又理之必無者也。
一、堅之子,本表所載日載、曰磋;「鰲崗族譜」所載曰鍾、曰銘;其他名字相同者,亦十無一、二。今以「仕籍考」及經史百家所載為據,無徵不信之語均付闕如。
一、萍公與九牧為從兄弟。萍公無生卒之年,乃以邁公出仕之年為據(唐光化二年)。舊譜載:萍公之孫和義公于宋末始入漳州漳浦。夫以唐光化二年,距宋末至於三百八十一年;如此悠久之間,僅傳三世,則其脫落又何待言。故老相傳:和義公以上不可知者至十四世。故明、清之際,修譜者稱和義公之父為十四郎公;然此語亦未可遽信,姑仍其舊,以俟咨訪。
一、諸譜之序,錄要刪繁,使讀者得其梗概足矣。
一、舊譜自九牧以上,凡人仕者,皆有像。然考其冠裳,則朝代倒置;視其面貌,則老少無分:蓋俗工所補無疑。今惟存比幹公、堅公、放公、祿公四像,以志景仰;余人則惟留像讚,以存德徽。
一、墓圖不免失真,姑留之以待他日按圖而索。
一、自堅公至子慕公兄弟,謂之「公譜」;自子慕公以下,謂之「私譜」。「公譜」謂宜家置一冊,「私譜」則頒布獨限于本支也。
一、「仕籍考」舊譜止于祿公,今以「尚友錄」、「中國名人辭典」、「臺灣通史」、「臺灣全志」為據,又增補三百餘名;自東晉至於有清歷代知名之人亦略備矣。其有挂漏,後起之賢或能匡其不逮也。
一、「林氏世紀源流」序所載之系統,雖與本表不同,姑存之以作參考。
一、系統表以十一世為一表,其第十一世復重載于第二表;蓋欲其首尾銜接,眉目明瞭;又別附説明于表下,亦「史記」年表之遺意也。
一、系統表之説明,當以逐世順序為正。然因子孫眾多,一世之人數多至數十人;恐閱覽不易,乃變其例:如九牧葦公之直系敘完,然後敘藻公直系是也。
一、堅公受姓于武王元年(丁卯),至西曆千九百三十五年,合計三千六十九年,是為林姓紀元。
一、本譜之蒐集材料,實賴莊發君之力為多,志此以旌其勞。
三千六十九年小暑日(民國二十四年乙亥六月八日),裔孫獻堂謹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