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橋祖厝座落在龍文區藍田鎮湘橋村,地處九龍江畔。祖厝建於明清之際,共有十余座,歷經數百年,至今保存較為完好的有六座,皆坐東朝西,一字形排開,一座連一座,總長200多米。每座結構規格大致相同,為五進式或三進式,座與座之間留有2米多寬的通道。厝前石埕連片,既是來來往往的大道,又是休閒曬谷的場所。面寬數十米的九十九灣內河從埕前汩汩流過轉入西溪,為全村世世代代提供了潔凈的生活用水。這裡視野開闊,遠眺青山秀,近賞綠水流,正如附近華陀廟旁潮音室的一付對聯所雲:“日現不蔽前山色,夜來常聞流水聲。”
物華天寶,地靈人傑。俗傳此地人才輩出,曾有五人為官。明末清初,貢元黃光星首建“和豐第”。其子黃金鐘,於清康熙年間任杭州同知,官居五品,敕封奉政大夫,他修建了大夫第。黃金鐘有九個兒子,個個功成名就:長子黃宏達于乾隆七年考上歲貢,任建陽訓導,卒于官,建有“貢元第”;次子黃尚錦是副貢,歷任松溪、同安教諭,建有一座三進宅第;四子黃宏遇于雍正時任廣西州同知,宏遇的兒子黃蘭枝又于乾隆時欽賜翰林院檢討,他們建了翰林宅第;五子黃天瑞,雍正十一年(1733年)進士,授刑部主事,建有“進士第”。金鐘的孫子輩除蘭枝是翰林外,還有黃紳,乾隆五十九年為恩科舉人,揀選知縣。黃紳的兒子(金鐘的玄孫)黃是嘉慶舉人。金鐘的孫子黃夢蓮、黃嘉穎都是乾隆時的貢生。
湘橋黃氏至清朝中期達到鼎盛,九個兒子建了九座宅第,連同金鐘的大夫第共十座。現存古厝以大夫第和翰林第為最。
湘橋大夫第和翰林第都是五進四天井大宅,寬三十三米,深九十米,為石、磚、土木結構。第一進二房一廳,第二、三、四、五進各四房一廳。進與進之間有天井,以利採光。五進主房兩邊有同樣長度的護屋。護屋與主屋之間隔有天井,有走廊接通,使主屋與護屋之間四通八達,且不怕雨打日曬。主屋與護屋的外墻底層都砌有近兩米高的石墻,有防水防盜的作用。主屋內每一進都有木屏風,室內雕梁畫棟,美輪美奐。屋前有連成大片的石埕。
湘橋古厝規模較大而保存較好的還有五進四天井的“進士第”,二座三進二天井的“貢元第”,屋外都由大埕連成一片。每座官屋前都有旗桿座。旗桿石鑿有孔,依官階大小分為園、方、六角、八角等。底座刻有花鳥走獸。
湘橋古厝的民居大多為二進一天井,第一進三開間,第二進五開間,屋外也是連成一片的石埕。
在高樓林立的今天,湘橋祖厝為研究明清文人歷史,了解閩南明清時期官宅民居建築,提供了寶貴的實物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