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源於地名,出自戰國時期齊國剛邑,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史籍《姓氏考略》中記載:“剛氏,乃以邑為氏。史記雲:伐齊取剛壽。按,清有兵部尚書剛毅。”史籍《史記》中這樣記載:“昭王三十六年,相國穰侯言客卿灶,欲伐齊取剛、壽,以廣其陶邑。於是魏人范睢自謂張祿先生,譏穰侯之伐齊,乃越三晉以攻齊也,以此時姦説秦昭王。昭王於是用范睢……”
《史記》裏所説的陶邑即今山東省定陶市、剛邑即今山東省泰安市寧陽縣堽城鎮、壽邑即今山東省陽谷縣壽張鎮。
春秋戰國之際,諸侯國之間爭戰紛紛,時人確有多以封地、邑地、城池名稱為姓氏的歷史事實。因此,剛氏之姓源出剛邑,以居邑地名為姓氏,當為可信之實。(見後第三欄“遷徙分佈”)
2、源於鮮卑族,出自北魏時期侯伏侯氏(胡引氏)人侯剛,屬於以帝王賜名為氏。
侯剛(西元?~525年),字乾之;河南洛陽人,祖籍代(今山西大同),後徙家居庸(今北京延慶),為北魏時期望族,其時門庭榮耀。
今河南洛陽地區除了出土“侯掌墓誌”外,還出土了一方“侯剛墓誌”。侯剛是北魏晚期顯赫一時的風雲人物,參與擁立北魏孝明帝元詡,保護靈太后,又與權臣元叉勾結囚禁靈太后,把持朝政。
據史籍《魏書 侯剛傳》、《資治通鑒》記載,侯伏侯氏少年以善於鼎俎,有一手好廚藝,因而進飪出入,累遷至嘗食典禦(防皇帝中毒,先替皇帝試食)。北魏宣武帝元恪以其質直,賜名“剛”,從此稱侯剛。
北魏熙平初年,侯剛除左衛將軍,後為車騎大將軍。北魏宣武帝曾封侯剛為右衛大將軍的詔書曰:“太和之季,蟻寇侵疆,先皇于不豫之中,命師出討。撫戎暴露,觸禦乖和,朕屬當監國,弗獲隨侍,而左右服侍,唯藉忠勤。剛于違和之中,卒勤行飪。追遠錄誠,宜先推敘。其以剛為右衛大將軍。”
據史書《資治通鑒》記載:
北魏世宗宣武帝元恪延昌四年(西元515年)農曆1月13日丁巳,北魏宣武帝崩于式乾殿,終年三十三歲。侍中中書監太子少傅崔光、侍中領軍將軍于忠,詹事王顯、中庶子代人侯剛迎太子元詡于東宮,禦太極殿即皇帝位。當時的高皇后要殺胡貴嬪,中給事(宦官)譙郡人劉騰趕緊告訴侯剛,侯剛轉告于忠,于忠問計于崔光,崔光將胡貴嬪另置別所,嚴加守衛。由是胡貴嬪深德四人。後北魏孝明帝元詡尊胡貴嬪為皇太妃,把高太后逼為尼姑,然後尊皇太妃為皇太后,稱靈太后,居崇訓宮。從此,于忠領崇訓衛尉,劉騰為崇訓太仆,加侍中,侯剛為侍中撫軍將軍。到農曆9月,胡太后開始臨朝聽政。
北魏熙平元年(西元516年),中尉元匡彈劾侍中侯剛驕橫,掠殺羽林。侯剛本以善烹調為嘗食,典禦凡三十年,有德于靈太后,因此專恣用事,王公皆畏附之。廷尉要處罰侯剛大辟(死刑),胡太后不以為然,説道:“剛因公事掠人,邂逅致死,于律不坐。”少卿陳郡人袁翻堅持道:“邂逅謂情狀已露,隱避不引,考訊以禮者也。今此羽林,問則具首,剛口唱打殺,撾築非理,安得謂之邂逅?”無奈,靈太后乃削減侯剛戶三百,觧嘗食典禦。
北魏神龜二年(西元519年),任城王澄奏中尉東平王匡罪狀三十余條,廷尉處以死刑。北魏孝明帝下詔免死,削除官爵,以車騎將軍侯剛代領中尉。
北魏正光元年(西元520年),有個太傅侍中清河人王懌,長得英俊,胡太后逼而幸之。然素有才能,禮敬士人,時望甚重。當時有個侍中領軍將軍元叉(胡太后的妹夫),兼任總禁兵,恃寵驕姿,志欲無極。因此王懌每裁之以法,元叉由是生怨。元叉恐王懌終為已害,乃與衛將軍儀同三司劉騰密謀,使主食中黃門胡定自列(陳)、雲澤人貨定下毒害魏主,若已得為帝,許定以富貴。北魏孝明帝當時僅十一歲,就相信了。到農曆7月4日,胡太后在嘉福殿,沒到前殿,元叉乘機扣押北魏孝明帝于顯陽殿,劉騰則封閉了永巷門,使胡太后不得出。然後抓了王懌,説王懌大逆,半夜就把王懌殺了。之後,詐為胡太后詔,自稱“有疾,還政于帝”,將胡太后幽禁于北宮宣光殿。
北魏正光二年(西元521年),在元叉、劉騰之幽禁胡太后時,有個右衛將軍奚康生參與其謀。元叉便以康生為撫軍大將軍、河南尹,仍使領左右。奚康生有個兒子奚難當,娶了侍中左衛將軍侯剛之女,而侯剛之子又是元叉的妹夫。元叉與奚康生通婚,深相委託,相互勾結,三人率多俱宿禁中,時或迭出,以難當為千牛備身。奚康生性格粗武,言氣高下,元叉稍憚之,見於顏色,奚康生亦微懼不安。農曆2月,北魏孝明帝朝見太后于西林園,文武百官侍坐,酒酣迭舞,奚康生乃為力士舞,他示意太后執殺元叉,不料卻反為元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