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尋根

考古學家證實漢民族為“混血民族”

2014-05-20 08:43     來源:新華網     編輯:李典典

  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主任朱泓近日向記者透露,該中心正在進行的《漢民族歷史形成過程的生物考古學考察》證實,漢民族為多民族融合而來的“混血民族”。

  朱泓告訴記者,該項目以中原地區出土的人骨材料為研究對象,經過兩年多的資訊蒐集和數據分析發現,中原地區漢族體質特徵古今差異明顯,並從宋代開始進入“混血”狀態。“這兩點發現從生物考古學角度證明,漢民族確實為多民族融合而來。”這一研究成果為豐富中國漢民族形成過程中各個古代民族的遷徙和融合模式,以及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的歷史形成過程等重大理論問題的闡釋,積累了體質人類學方面的科學證據。

  據介紹,古代中原地區的漢民族與現今當地漢族體質特徵差異較大,反而更趨同於今廣東、廣西和福建等南方省份漢族。“經過幾十個遺址、數以千計的數據測量得出,古中原類型人面部具有‘低面、闊鼻、低眶’的特徵,與現代北方漢族面部狹窄而高,鼻寬、眼眶寬度和面部扁平度均為中等形成反差,”朱泓表示,“中原漢民族面部特徵的古今差異表明,古代漢民族必然在某些階段經歷過其他民族血統的融入。”

  經研究發現,從前秦時期至漢代,中原地區居民均屬於古中原類型。但從宋代開始,當地漢族體質特徵開始偏離該類型,出現了較大的遺傳學距離,顯示出更為混合的體質性狀。朱泓説:“混合體質性狀的出現,是因為宋墓裏的人骨,在原有古中原類型基礎上,接受了較多來自其他族群的遺傳學因素,包括古西北類型和古華北類型的古代戎狄族群,也就是融合了其他古代民族。”

  朱泓表示,漢族以古華夏族為主體、由歷史上多個民族融合而來,這已是一般常識。但以往的研究多以歷史文獻記載為基礎,脈絡形成並不精準。此次依託生物考古學的考察,漢族為“混血民族”已被證實,意義重大。

  據介紹,《漢民族歷史形成過程中的生物考古學考察》2011年立項,以漢民族形成過程中各地區古代居民及動植物遺存的形態學特徵、遺傳學形狀為研究重點,意在探索各古代民族的遷徙和融合模式。

【訂閱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