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尋根

清代狀元卷“現身”華東師範大學圖書館

2012-06-04 10:29     來源:中新網     編輯:石宏

  中新網上海5月31日電 (記者 陳靜)狀元們賴以進身的殿試卷子俗稱“狀元卷”,歷來受到重視。記者今日獲悉,華東師範大學圖書館在申報“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的過程中,就發現了這樣一份狀元卷子。

  據介紹,這位狀元是陸肯堂。陸肯堂生於順治七年(1650年),蘇州人,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乙醜科狀元,時年只有三十六歲。中狀元後,陸肯堂授翰林院修撰,後來多數時間都留京為官。陸肯堂工詩文,滂沛閎闊。朝廷重要著作,多出其手。朱彝尊、王鴻緒、徐乾學都很推重他。陸肯堂的殿試卷子當時曾得康熙皇帝讚譽:“首場格局醇正,二場工穩,三場議論好。”圖書館所藏陸肯堂殿試卷子為卷軸裝。前有署名並開具三代宗親于後,有硃筆標記“第一甲第一名”。卷面字體雋秀,論述條理。

  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是通過國家考試選官用人的一種基本制度。科舉制度突破“世卿世祿”和九品中正等人才制度的弊端,相對平等、公平,堪稱最具開創性的選官制度。士子們寒窗苦讀,先經縣試、府試、院試,取得鄉試資格,再通過會試,才能參加皇宮殿試。

  八股文又稱“制藝”“時文”,根據“四書五經”命題,限制以一定的格式、體裁、語言、字數作文。鄉試、會試、殿試都考三場,歷時九天。如順治二年(1645年)規定三場考試的內容為:“首場‘四書’三題,‘五經’各四題,士子各佔一經……二場論一道,判五道,詔、誥、表、內科一道,三場經史時務策五道。鄉、會試同。”康熙二年(1663年)曾廢八股文,考兩場,以策、論、表、判等政策性論文和官場應用文取士。五年後,仍復舊制。殿試一甲三人,為狀元、榜眼、探花,賜進士及第。二甲若干人,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賜同進士出身。中國科舉史上金榜題名的狀元,有名可考者有六百餘人,堪稱天之驕子。

【訂閱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