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尋根

大明宮遺址區辦:保護成果最大限度惠及人民

2010-07-29 09:16     來源:中國文化報     編輯:徐維彬

  唐朝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唐大明宮規模宏大,格局完整,曾作為唐朝的皇宮存世240餘年,是中國古代宮殿建築的典範,是唐代文化的重要載體。大明宮遺址是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具有極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並作為絲綢之路跨國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産的重要節點項目,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産預備名單。2007年,西安市委、市政府決定實施大明宮遺址區保護改造項目,建設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這一項目已被列入國家“十一五”大遺址保護項目。

  6月12日,在我國第五個文化遺産日來臨之際,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同志在《人民日報》上發表了題為《保護髮展文化遺産,建設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文章,文章思想深刻,富有時代性、戰略性,是黨的十七大報告精神、科學發展觀在文化遺産工作上的展開和深化,是準確把握我國現階段文化遺産保護工作得出的科學論斷,糾正了以前許多片面的提法,提出了大遺址保護髮展與社會經濟相結合的論斷,是我們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開創文化遺産工作新局面的重要指導思想,是大遺址保護工作的再動員。大明宮遺址區保護將在這一指導思想下將各項工作有序、有效、有力地向前推進。

  要更新觀念,既要保護文化遺産,更要發展文化遺産

  文章高瞻遠矚,指出當前黨和國家的各項事業站在了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加快文化遺産保護和發展的步伐是歷史和現實的迫切要求。正是有了發展,大明宮遺址保護才有了今天的大手筆。回想3年前大明宮遺址區保護改造項目啟動時的情景,西安道北地區的30多萬城市居民,在遺址區上守候了50多年,居住條件惡劣,發展環境跼踀;從空中看下去,在城市的中心區,遺址區就像一塊瘡疤。人民的生存和發展環境急需改善,城市的整體面貌急需改善,佔壓在棚戶區下的大遺址急需得到更積極、更有效的保護,所以,大明宮遺址區保護改造項目的強力啟動,是順應了歷史和現實的要求,是西安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生動體現和具體舉措,功在當代,利在韆鞦。

  要以大明宮遺址保護事業大力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文章指出,經濟社會發展是保護、發展文化遺産的基礎和前提,保護、發展文化遺産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內容和有力支撐。這就啟示我們必須堅定不移地在大明宮遺址保護事業的過程中不斷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

  實施大明宮遺址的保護改造項目,將賦予遺址以應有的尊嚴。大遺址是稀缺、珍貴的文化資源,結合持續進行的考古工作和創造性的遺址保護和展示,未來的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將成為古城西安又一處世界級的高品位旅遊目的地,成為陜西旅遊的“一大件”。許多圍繞遺址的人文景觀對西安乃至陜西經濟的發展以及在世界範圍內都將産生持久的影響。

  實施大明宮遺址的保護改造項目,將在西安市的城市中心區形成一個面積達3.2平方公里,綠草如茵、樹木蔥蘢的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它將成為城市的生態“綠肺”,大大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環境。

  實施大明宮遺址的保護改造項目,將徹底改變西安道北地區衰敗、落後的面貌,19.16平方公里的遺址區及其周邊改造區域將在空間上形成一心(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三圈(形成未央路、太華路、北二環3個商業圈)、六區(文化旅遊區、商貿服務區、商務核心區、改造示範區、中央居住區、集中安置區),城市面貌將為之大大改觀。

  要讓大明宮遺址保護成果最大限度地惠及人民

  文章強調,人民群眾是文化遺産的所有者、鑒賞者和傳承者。文化遺産保護必須緊緊依靠人民群眾,文化遺産保護成果必須惠及全體人民。

  大明宮遺址3.5平方公里內應拆除面積達350萬平方米,涉及89家企事業單位,拆遷戶2.5萬餘戶,10萬餘人。我們按照“妥善安置、陽光操作、保障安全、和諧穩定”的工作思路,在深入到戶、紮實細緻的摸底調查後,實施了動遷與安置同步的“陽光拆遷”。拆遷現場設立專門法律諮詢處、信訪接待處,邀請區人大、政協及監察局、司法局、民政局、法院、民宗局等10多個部門專人入駐現場辦公,解決拆遷過程中遇到的法律、法規、政策問題。種種得力措施確保了拆遷工作的順利進行。整個拆遷過程中沒有出現聚眾鬧事、團體陳情等局面,在西安的歷史上實屬罕見。居民還從中深切地感受到在保護文化遺産、提高城市品位中得到了切身的好處,文化遺産保護意識大大增強。

  遺址公園全面建設完成後,除了部分核心遺址區出於控制遊客流量的考慮而收費參觀外,公園將免費開放非核心區域,方便人民參觀、休閒。遺址公園內的日常維護工作和旅遊項目的運營,將最大限度地為群眾創造接觸遺産、感悟歷史的機會,真正讓大明宮遺址保護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要以最積極、最有效、最有利於文化遺産可持續發展的方式保護大遺址

  文章指出,改革創新是加快我國文化遺産事業發展的強大動力。

  改革創新首先應該是制度和管理上的創新。我們打破了固步自封、為保護而保護的被動局面,探索在與産業和市場的結合中實現傳承和可持續發展,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的部分展陳項目和服務內容將緊密結合旅遊業的發展,面向市場開發文化産品,拓展服務,讓大明宮遺址在參與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實踐中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

  改革創新自然也包括技術創新。唐大明宮遺址主要為土質遺址,保護難度大,需要探索適合中國土木結構建築遺址保護的理論、方法和材料,在這方面我們已做了大量積極有效的工作:我們邀請中國文化遺産研究院做了大明宮復原研究,啟動了1:15的微縮景觀展示;目前仍然在與有關研究機構合作開展研究,探索展陳環境下的土遺址保護問題,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研究、修繕大遺址;在遺址展示方面,我們積極探索高科技虛擬展示技術的運用,目前已開展了麟德殿遺址虛擬展示技術研究,並將積極探索宣政殿、紫宸殿遺址多種保護展示技術。

  改革創新還包括文化創新。我們從一開始就十分注重介紹文化遺産發掘過程、歷史背景、相關歷史人物故事等資訊,並運用聲光電等現代科技手段提高震撼力和視覺效果,增強參與性、互動性、體驗性和趣味性。電影《大明宮》、《飛躍大明宮》、《大明宮傳奇》、《武則天》,電視系列片《道北七十年》,芭蕾舞劇《愛在大明宮》、《萬國拜含元》、《百官上朝》等,都能幫助人們深入了解和親身體驗唐代文化的豐富內涵和獨特魅力。我們還要大力推進傳播手段創新,積極推動文化遺産數字化,並借助全國文化資訊資源共用工程擴大文化遺産的影響力。

  要讓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成為文化復興的載體,提高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文章指出,保護和發展文化遺産要堅持“走出去”與“請進來”相結合,汲取世界文化遺産保護、發展的有益成果,擴大對外文化遺産展覽交流。

  大明宮遺址保護項目從一開始就十分注重引入國際先進文化遺産的保護、發展理念。規劃階段,我們在全球範圍內徵集規劃方案;實施保護階段,我們通過大明宮研究院和唐大明宮文物保護基金會與英國牛津大學和美國哈佛大學等等國際知名大學、科研機構展開了多種形式、不同深度的合作,汲取國際文化遺産保護、發展的有益成果用於大明宮遺址的保護和發展。

  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我們始終注重遺産保護領域的國際交流,通過紀錄片《大明宮》在全球範圍內的公映和與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合作修復唐“昭陵六駿”中流失海外的“二駿”,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推動了中國歷史文化在世界範圍內的傳播。今後我們還將以文化交流的形式與世界更多國家開展更多形式的文化交流活動。

  要積極引導全社會參與保護、發展大明宮遺址的偉大事業

  文章高度關注文化遺産事業的環境建設,指出文化遺産事業是全社會的共同事業,必須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努力形成文化遺産保護和發展的強大合力和長效機制。

  2007年10月,西安市委、市政府決定成立西安市大明宮遺址保護改造領導小組,省委常委、市委書記孫清雲,市長陳寶根為組長,下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在充分整合全市優勢資源的基礎上,委託中國首個國家級文化産業示範區——西安曲江新區全面實施大明宮遺址區保護改造工程,具體負責遺址及周邊區域徵地拆遷、産業發展、招商引資、規劃建設、土地管理和遺址公園建設。整修遺址區保護改造項目的實施也得到了西安市新城、蓮湖、未央3個區的大力支援和全力配合。

  大遺址保護投入屬於國家公益性投入,需要各級政府承擔保護責任。我們建議國家建立大遺址財政保障機制,按照中央和地方財政分級負擔的原則合理劃分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在大遺址保護上的權利、責任和義務,共同在各自的財政預算中為大遺址保護提供必要的經費支援。比如建立大遺址保護專項資金、發行國債和彩票。唐大明宮文物保護基金會的成立就是我們在尋求社會資金投入文化遺産保護事業方面的有益嘗試。

  大遺址的保護離不開科學的理論指導和技術支撐,理論研究包括大遺址與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的關係、大遺址的價值評估體系、保護狀況評估體系、保護規劃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等。技術研究包括保護措施、保護技術和方法、工程管理、保護規劃技術標準或指標體系、保護工藝和材料等。成立於2008年的大明宮研究院是研究大明宮歷史文化和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專業機構,兩年來相當一部分研究成果已經運用於遺址保護和發展的實際工作,正在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將於今年10月1日開園,這是西安也是我國大遺址保護的里程碑。我們深感責任重大,使命光榮。我們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開拓進取,奮發有為,努力開創大遺址保護和發展的東方典範,為中國的文化遺産保護和人類文明的傳承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西安曲江大明宮遺址區保護改造辦公室

【訂閱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