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姓氏源流

汪姓來源爭論上千年 各種引用考辨論斷莫衷一是

2015-02-08 15:34     來源:華西都市報     編輯:李典典

  汪姓圖騰

  周公旦畫像

  伯禽畫像

  最新的數據表明,汪姓總人口有560多萬人,排在全國姓氏總人口的第57位。四川汪姓人口有30多萬人,大致位居四川姓氏的第60多名。

  很少有姓氏像汪姓,對來源問題的爭議大、持續時間長,從古到今1000多年,眾説紛紜,各種引用、考辨、解説、論斷莫衷一是。以至於汪氏譜牒大都要記載各個歷史時期的先祖撰寫的《汪芒辨》《平陽辨》《潁川辨》《汪氏附辨》等重要文獻。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汪的釋義:水很深很寬廣

  《説文解字》對汪的解釋是:“深廣也。從水王聲。一曰汪,池也。”什麼意思呢?就是説,汪的本義,指的是水很深很寬廣,也用來表示池塘、水潭。我們現在經常説到的一汪潭水、一汪清泉以及形容眼睛水汪汪等,就是從這個意思來的。

  語言學家推測,與汪相關的遠古氏族,應該是生活在東部湖、潭水面上從事漁業的人。汪人以此作為氏族的名字和族徽。

  來源爭論:單一還是多元

  目前,汪姓人的主流看法是,汪姓來源單一,是“魯宗室”,即春秋時魯國魯成公的後裔,其先祖可追溯到周公旦。再往上追溯,就是大名鼎鼎的黃帝了,汪姓出自黃帝的姬姓。其他什麼來源,都和汪姓無關。

  而姓氏學界的專家們則認為,汪姓的來源是多元化的,汪姓是典型的多源姓氏。甚至有人洋洋灑灑例舉了汪姓的10個來源:姜姓、姬姓、嬴姓、汪野國、地名、姬姓翁氏、突厥汪古部、蒙古族改姓、滿族改姓、其他少數民族改姓等。在中國姓氏學方面較為權威的袁義達先生也認為,汪姓的來源主要有4個:漆姓、姬姓、嬴姓和外族改姓。

  在汪姓的學術爭辯中,最大的問題是:汪芒氏是不是汪姓的一個來源?對這個問題,我們將在後面專門講述。這裡,先介紹一下汪姓人公認的汪姓來源於姬姓的説法。

  姬姓來源:魯國王室血統

  商朝末期,周國佔領了位於河南魯山的古魯國。周武王滅商後,委派弟弟周公旦的長子伯禽去東征商朝的小夥伴徐國、奄國等17個小國。伯禽將17國討平後,武王叫他在奄地(今山東曲阜)駐守。

  武王大封諸侯時,將周公旦封在魯國。武王英年早逝,即位的周成王才12歲。周公旦要留在都城輔佐周成王,抽不出身去魯國就位。想到今後魯國遲早也要傳給長子,所以就讓伯禽去當魯國國君。伯禽就把魯國從河南魯山移到山東,先後傳了25世34個國君,經歷西周、春秋、戰國七八百年,直到西元前249年被楚國滅掉。

  話説春秋後期,魯國國君是魯成公姬黑肱。魯成公有兩個兒子:長子姬午,被立為太子;次子汪,又叫滿,世稱公子汪。

  關於公子汪,有一個美麗的傳説。魯成公的夫人姒氏生下姬午不久,一天晚上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夢到彩虹繞身,然後就懷孕了。懷孕25個月後,姒氏生下一子。此子生下後,兩隻小手一直握著不鬆開。3天后,才把手鬆開。大家發現,他的左掌有紋路,像流動的“水”字,右手有一個“王”字紋路,兩掌上的紋路合在一起,就是一個“汪”字。魯成公根據這一體貌特徵,為他取名汪。汪出生前,父母已為他取名滿,所以又叫滿。

  很不幸的是,公子汪出生的那年,魯成公去世了。年僅3歲的太子午當上魯國國君,是為魯襄公。公子汪為人敦實聰敏,長大後,魯襄公拜他為上大夫。因多次為國立功,魯襄公按慣例,以他的名封他為汪侯,食邑潁川,俗稱潁川侯。

  公子汪只有一個兒子,名挺,比孔子大一歲。因為挺是魯成公的孫子,時人按例稱他公孫挺。公孫挺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名誦,次子名芒。問題來了,誦和芒兩兄弟該姓什麼呢?還是姓姬嗎?當然不行。

  周朝分封各地諸侯,也建立了相應的禮制:三代公孫以後,“諸侯不得祖天子,百姓不得祖諸侯。”這是什麼意思呢?像魯國這樣的諸侯國,除繼承爵位的嫡長子支系外,其他支系的人,到第三代人後,就不得以周王室為先祖;諸侯國國君的後代,不得以國君為先祖。

  魯成公的兒子汪、孫子挺,可以叫公子汪、公孫挺;曾孫誦肯定不能叫公曾孫誦,只能另取分支氏。氏的取法有多種,周王室或侯國公室分出的氏,最常見的取法,要麼以“王父(祖父)字”取氏,要麼以封爵取氏,要麼以封地取氏等。

  所以,按照慣例,誦以王父公子汪的名“汪”為氏。公子汪曾被封為汪侯,也可以説是以爵為氏。漢朝以後,姓、氏不分,汪氏也叫汪姓,四川人習慣叫姓,所以我們的報道一直都是以姓為稱謂。

  就這樣,汪姓正式誕生了,公子汪成為汪姓的始祖,許多汪姓家譜上,尊稱他為“汪滿”。汪誦是汪姓開宗接派的重要人物。魯定公10年(西元前500年),汪誦出任都司馬,魯定公把平陽封給他作為食邑。汪姓的郡望“平陽”,由此開始。

  汪誦有3個兒子:汪越、汪銓、汪锜(又作汪踦)。汪锜是正史上汪姓有確鑿記載的第一位名人。汪锜與孟武伯、冉求禦一起作戰,死於郎之戰,時年19歲。古代男子年滿20歲才算成年,要舉行專門的加冠儀式。20歲以下屬於未成年人,去世叫作“殤”,意思就是不搞任何紀念儀式。

  汪锜為國捐驅,到底該按古禮作為“殤”處理,還是作為為國立功的“烈士”對待呢?對此,孔子一錘定音:“能執干戈,以衛社稷,可無殤。”所以,汪锜得到了厚葬,魯國國君還賜給他謚號“烈侯”。

【訂閱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