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姓氏源流

溪美俊美陳氏源流

2012-01-06 13:31     來源:陳氏宗親網     編輯:徐維彬

  關於溪美俊美陳氏的來源,溪美陳氏族譜(以下簡稱族譜)記載傳聞明嘉靖四十三甲子年(1564年)由洋江(即洋下村)肇基於此,當時偕來者十二人。十二人是什麼樣的一個概念,也許是包括男女共十二人,但作為出自以父系為主體的舊式譜牒中的一段記載,我保留著是十二男丁的理解。而目前在溪美陳氏中僅有十二世恪直公(分派頂廳)、十三世美瑛公(分派下廳)兩支,皆洋江陳氏長房之裔。其餘十人失詳,但目前尚存一座祖廳,始祖名失,由頂廳族裔奉祀,可見這是與頂廳較為親近的一支。關於遷徙的原因譜載為倭寇之亂。在許瑞安先生主編的《福全古城》一書中,曾提起嘉靖四十三年倭寇圍福全四月余,秀才蔣君用捐貲糾眾保守福全城的事蹟。有關蔣君用,府志縣誌皆有傳記記載,內容和《福全古城》所載相符,只是未提到具體時間嘉靖四十三年而已。但可以肯定的是避倭亂是遷徙的主要原因。至於洋江陳氏,始祖于明初由漳州浮宮徙居洋江,其可以追溯到開漳聖王陳元光的分支俊美派,俊美在今龍海市東園鎮過田村。俊美陳氏自元初陳元光的第廿四世裔孫均惠公開基以來迄今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海內外族裔二十余萬,堪稱望族,所以洋江、溪美陳氏以俊美為燈號。溪美陳氏至今已歷十六世。至2002年底,海內外人口(可證實的)在1200人左右。

  溪美俊美陳氏族人的外出外遷始於明末,最早的外出地是臺灣,清中末期以來又有菲律賓、錫鑨(斯裏蘭卡)、安南、慷慨(按:不詳,不知譯音是否有出入?泰國宋卡或馬來西亞通帕,待考)、新加坡、緬甸、馬來西亞檳榔嶼、廈門、香港等。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有大量的族親旅居菲律賓、香港、澳門、美國、加拿大。此外還有一部分族親在國內異地參加工作,離退休後定居外地,成為一部分新的外遷群體,這部分遷入地分佈在廈門、北京、上海、石家莊、杭州、龍岩、泉州,其後裔又因工作需要再遷出,如龍海、深圳等。近二十多年,還有部分族人遷居金井。

  臺灣是溪美陳氏族人的主要遷入地。明末清初渡臺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明隆慶元年沿海解除海禁,漳州月港對外開放,招募移民入臺墾植,這也是首次有組織大規模的向臺灣移民;二是1661年鄭成功收復臺灣,實行屯田政策,令數萬軍眷隨軍赴各地屯墾;三是清政府實行海禁和遷界等政策,鄭成功招募因“遷界”而流離失所的居民入臺墾荒。這段時間,在族譜中就有頂廳二世(洋江十三世)成燒、成基住臺歿在臺灣的記載,此外還有頂廳(世代不詳)興吾(1602—1659)歿在臺灣、下廳三世(洋江十五世)正威攜妻許氏住臺灣南紀埔的記載。從以上四位渡臺者的生卒時間或旁系生卒時間分析成燒、成基兄弟渡臺時間在明末,而興吾、正威則在明末清初,而渡臺的原因以前兩種的可能性較大。同時值得一提的是,這段時間不排除還有一部分族人渡臺,只因建譜時間較遲,年代久遠而失載。

  清康熙二十二年施瑯平定臺灣後,清政府在臺灣設府,大陸與臺灣的關係來往開始頻繁。乾隆四十五年、五十七年先後兩次開放晉江蚶江港為大陸與臺灣的對渡口岸,東渡臺灣更加便利,從而出現第二次大規模的向臺灣移民。後來清政府分別于道光二十年允許臺灣開放安平、淡水、基隆、高雄為通商口岸,光緒十一年臺灣建省,這兩次相應的都有組織地對臺灣進行移民拓墾,從而又出現渡臺開發的熱潮。從康熙到光緒這段時間族譜中相關渡臺的記錄有七十多人,有的單身成群渡臺,有的則舉族遷臺,族譜中還詳細記載部分渡臺者的生、卒、娶、住、葬以及傳衍的詳細情況,説明當時兩地之間仍保持著聯繫,而有的渡臺者則僅記載部分情況。族人主要的遷入地有淡水大坪頂、枋寮、溪墘厝等。20世紀40年代末國民黨軍隊撤離大陸,經常到海上抓漁民當壯丁,這次有三位族人被迫入臺。如此多的族人渡臺,遺憾的是至今還沒有尋根認祖的案例,所以也無法估計在臺灣有多少人。但令人欣喜的是在2001年12月出版的臺北《林口鄉志》記載著:陳碧玉,世代、遷臺時間不詳,分支臺灣臺北縣林口鄉湖北村後湖湖子,其祖籍地為“泉州府晉江縣十五都溜澳鄉溪尾厝”。雖然在現存的族譜中無法找到有關陳碧玉渡臺的記錄,而陳碧玉顯然是不按字行取名的,或許他另有其名,但基本可以肯定的是他是溪美陳氏族人。

  溪美俊美陳氏的另一重要外遷地是菲律賓等南洋諸國。族譜中相關的記載最早見於同治年間有族人歿在呂宋、錫鑨、安南,説明族人至少於清同治年間就渡海到南洋。這與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我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大量勞力出洋有關。特別是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清政府同英、法等國訂約允許華工出洋,而廈門港開放為最早的通商口岸,人口販子就近到泉州各縣“招募”華工,加上此時民眾災難深重無法維生,也只好選擇出洋謀求生存。族人在這段時間出洋與此有很大的關係,從出洋的地點比較分散就可以印證。清光緒十九年清政府明令“除華僑海禁,自今商民在外洋,無論久暫,概回國治生置業,經商出洋亦聽之”,海內外族人的往來更加自由。隨著早一輩族人在南洋紮根,就有更多的族人因探親、繼承遺産、牽親引戚而出洋定居,一些商人寓外經商而成為華僑。相當一部分族人在菲律賓繁衍生息,有的至今已歷五、六代,估計我族在菲人口在450人以上,菲律賓成為繼臺灣以後我族的另一重要遷入地。

  香港、澳門是現代族人的重要遷入地。最早往港的族人至少可以追溯到抗日戰爭勝利後,但真正形成高峰的是1978年以後,一部分是經批准前往香港的,一部分持護照欲往南洋各國而滯留香港、澳門,還有一部分以旅遊、探親出國後,轉為定居。估計我族在香港、澳門的人口在200人以上。

【訂閱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