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姓氏源流

巨姓望族潁川陳氏

2012-01-04 16:15     來源:義門陳文化研究會     編輯:徐維彬

  中華姓氏文化中,有“郡望”一詞。郡望也稱“地望”,一般是指一個姓氏起源發祥的地域。郡望提供了尋根問祖,追源溯流的基本線索和根本依據。據史志記載:陳氏為虞帝大舜之裔。周武王克商,大封帝王之後。舜帝三十四代孫媯滿,因為他父親為周文王燒制陶器討伐商紂有功,他得以賜娶周武王長女太姬,受封“胡公”,封地宛丘(現在河南淮陽),正當潁水流域一帶(古為陳地),為西週一諸侯國,國號“陳”,子孫遂以“陳”為姓。經過細考陳氏的來龍去脈及其遷徙分佈狀況,可以確認陳氏統源為舜裔,按血緣關係,陳氏稱舜帝為太始祖或血緣始祖是合情合理的。而媯滿受封于陳地、爵陳候,建陳國,以國為姓,死後謚胡公。從姓氏上來説,稱媯滿為陳氏始祖或得姓始祖,也是不可否認的史實。

  陳國到了文公時,內亂開始,兄弟為爭奪王位,相互殘殺。厲公為奪王位,乘長兄恒公病危之時,把桓公的長子殺了,自己登上寶座,而桓公的次子陳躍又殺了厲公,奪同了王位。引發厲公的長子陳完出奔齊國,改陳姓為田姓,其子孫在齊國歷任權臣,後取而代之,自立為齊國君王。至齊王建時,于西元前221年被秦國所滅。齊王建的三子軫相於楚,封為潁川候。因遷入潁川,複姓陳。是為去田復陳之潁川始祖。陳軫的十一世孫陳實,為福建陳氏宗親公認的先祖。在厲公陳躍執政的陳國,傳至閔公時,于西元前479年為楚國所滅,閔公的長子陳衍,避居陽武縣戶牖鄉,為戶牖派始祖,其十世孫陳平為漢朝開國功臣。陳衍的第二十二世孫陳實為福建陳氏宗親公認的先祖。可見,不管是陳國的戶牖派的後裔陳姓,或是田齊派陳完的後裔複姓歸宗,都是陳氏源流的兩大衍脈而最終合二為一,千源萬流歸宗一脈。其紛繁的布遷,固然十分複雜,然而其主流的傳衍,卻是衍脈清晰,昭穆分明,一脈相承,綿延不絕,形成一部與時間並存的陳氏宗族的生命史。

  從蒐集到的福建各地陳氏族譜來看,福建陳氏宗親都歸宗于潁川漢太丘長陳實世系,也就是説都承認其先祖為潁川漢太丘長陳實。陳實,東漢潁川許人。因為他一生嚴於律己,寬于待人,中庸為本,仁義為懷,為官清正,道德高尚,東漢靈帝中平五年(西元188年),被朝廷褒功,賜謚封號,建廟立碑,圖像百城,樹為朝野吏民學習典範,追封為潁川侯,欽賜龍牌。

  漢末魏晉潁川陳氏家族成員史實見載于《後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及《世説新語》等書,其中陳寔、陳紀,陳群、陳泰並在《後漢書》、《三國志》中列有專傳。潁川陳氏作為當時的一流高門,在譜學興盛的時代背景下,也撰有《陳氏譜》一部,可説是陳氏最早的私家譜錄了。可惜經歷代喪亂,該譜已不復存,但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國志》、梁劉孝標注《世説新語》時曾徵引該譜,是以保存了一些有價值的世系資料。根據這些歷史記錄,我們可以據以勾勒出一幅冠冕相承、名士風流的潁川陳氏家族史卷。漢晉時期潁川大族陳氏的代表人物陳寔、陳紀、陳群、陳泰的政治活動以及陳氏的發展狀況。文章指出,陳氏的興起始於陳寔,陳寔仕漢太丘長,漢末名士,因經明行修成為後世士人的楷模,而且為陳氏家族成為東漢中後期天下名門打下了基礎。陳紀位至鴻臚,保持了家族的聲望、文化的傳承和家族的持續,其法制思想對劉備和諸葛亮産生影響。陳群仕魏至司空,是陳氏發展成為高門大族的關鍵性人物,其後子孫歷四世並處高位。陳泰位至仆射,多次打敗蜀國大將姜維。陳泰以後家族逐漸衰微。東漢末年,陳氏參加了轟轟烈烈反對外戚宦官專權的鬥爭,與黨人一起譜寫了一曲時代悲歌。曹魏時期,陳群制定九品官人法,對後世産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漢晉時期的歷史大舞臺上,受漢晉社會變遷的影響,潁川陳氏形成了其獨特的家風,東漢社會重儒學,陳氏以儒學興家,以其德行影響社會風氣。魏晉之際,受群雄割據戰亂的影響,陳氏崇尚武力,軍事才能比較突出,主要擔任武職。西晉時期隨著儒學的衰微和玄學的興起,其家風具有由儒入玄的趨勢,在政治上不再積極進取,人生的志趣轉向了文學和書法。潁川陳氏家族的發展變化對當時社會也産生了影響。

  潁川陳氏世系如下:

  1世: 陳實(104-187)字仲弓,東漢許昌人,生於西元104年(漢和帝永元十六年農曆二月初二),卒于西元187年(漢靈帝中平四年農曆八月丙午),故里和墓園在今河南省長葛市古橋鄉陳故村(漢屬潁川郡許縣,故稱潁川許人)娶荀氏生六子:紀、夔、洽、諶、信(休)、光。【居住地:河南長葛陳故村】2世: 陳紀,字元芳(方),仕漢,官至太仆尚書,大鴻臚寺卿。與弟季方賢才齊名。父子共著高名,時號“三君”。生一子:群。      
      陳政(夔),字時芳。子祐,字景叔,魏司使。祐長子飛,遷廣州高平;祐次子朔,朔子允,遷徐州廣陵。      
     陳洽,字仲芳。子唐,唐長子相,仕吳;唐次子直,遷揚州; 相子升(聲)字德冀,仕吳。      
      陳諶,字季芳,與長兄元方辯,有才諭德爭功,與父實、兄紀,齊德同行,與紀齊德同行,實論紀、諶兄弟曰"元方難為兄,季方難為弟"。為司空掾,並著高名,時號“三君”,圖像百城。早歿,生一子:忠。      
     陳信(休),字大芳,生於漢順帝永建六年。子談遷閩中。      
     陳光,字實芳,生於漢順帝陽嘉四年,子締,締子敏。
  3世:陳群(163—236 ),紀之子,原作羣,字長文,仕魏,任鎮國大將軍。司空尚書。立九品官人法,任魏文帝宰相,封潁陰侯。生二子:泰、漾。
陳忠,諶之子,字孝先,東漢青州刺史。娶葛氏。子四:閏(潤)、佐、坦、和。
陳佑,政之子, 字景叔,仕拜司徒。子二:飛、朔。
陳唐,洽之子。子二:相、直。
陳談,信之子,遷閩中。
陳締,光之子。
  4世:陳泰,羣之長子,名俊,字玄伯。任魏征西大將軍,都督,護涼將軍,魏明帝宰相。謚穆侯,並贈司空。泰生二子:長子奕(恂),次子溫,溫生欽約,欽約生懷高、建丙、肅任。肅任生景文、本昭、時傑。景文以慶之為嗣子。慶之生霸漢。霸漢生忠肅。忠肅生克耕,克耕生敏、敷、政。政生子元光、元勳,元光為開漳聖王,政為開漳聖王派之祖……
   陳漾,羣之次子,字和伯,魏大司馬,列侯。
   陳飛,祐之長子,遷筠州高平。
   陳朔,祐之次子,朔子允,遷徐州廣陵。
   陳相,唐之長子,仕吳。子:升。
   陳直,唐之次子,遷揚州。
   陳潤,忠之長子,字文清,魏高原太守;子四:譚、軫、雍、虎。
   陳佐,忠之次子,魏青州刺史。子三:凖、戴、徽。
   陳坦,忠之三子,廷尉。
   陳和,忠之四子。
  5世:陳凖,字道基,佐之長子。仕晉,官飛虎將軍,,擢太尉中書郎(中書令)。妣龍氏繼妣張氏生子三:眕、匡、規。
  6世:陳眕(伯眕),凖之長子,左衛將軍,涼州參軍。襲封廣陵公。移居曲阿新豐湖。子:逵。

  陳匡:凖之次子,奕(恂)之嗣子,名巨,有顯名。晉元康中東宮(太子)侍讀。仕晉,官至龍圖閣大學士、中書令。妣張氏生二子:世逵(赤松)、世達(達)。

     陳規:凖之三子。子:述。
  7世:陳逵,眕之子,字林道。少有才幹,以清敏立名。襲封廣陵公,淮南太守,西中郎將,追贈衛將軍。
    陳赤松,匡之長子。
    陳達(世達、顯達),字大義(廷忠),匡之次子。西晉穎(潁)川(今河南許昌)人,遷居吳興長城下箬裏(今浙江省湖州市長興縣下箬寺)晉永嘉中為丞相掾,元帝南遷時以丞相掾任太子洗馬,出任吳興郡長城縣令(今浙江省長興縣),妣江氏生二子:康、盱(雄)。【居住地:浙江長興下箬寺】吳興成為陳姓南遷的第一大聚居地。


  第一代:陳寔陳寔(104-187),字仲弓。潁川許(今河南許昌長葛市古橋鄉陳故村)人。少時家境貧寒,曾在縣裏作小吏,做事任勞任怨,而又有志好學,受到縣令的賞識,讓他去太學讀書。後來陳寔先後任郡督郵、功曹,深明大義,詘身伸道,“善則稱君,過則稱己”,其高邁的德行為遠近所嘆服。東漢桓帝元嘉元年(151)司空黃瓊選任為聞喜長,後又改任太丘(在今河南永城)長。在地方任上,陳寔以德施治,關心、愛護百姓,鄰縣甚至有不少人因此要遷居到他屬下的地方。後來沛國相違法賦斂,加重百姓負擔,陳寔無法阻止,便辭官歸裏。
陳寔德冠當時,成為遠近宗師的名士之首,荀爽、賈彪、李膺、韓融、王烈、管寧、華歆、邴原等都曾向他問學。陳寔作為名士領袖的活動為各方所關注,按照賢人上應星象的説法,陳寔出行,據説掌管天文曆法的太史從觀測德星(即木星,舊謂主祥瑞之星)出現上也看出來了。
東漢末年,宦官弄權,大興“黨錮之禍”,對士族名士進行迫害。延熹九年(166),李膺等二百餘人受誣為黨人,被捕下獄,陳寔也在其列。其他人大多逃避求免,但他卻説:“吾不就獄,眾無所恃。”大義凜然地自請入獄。第二年才遇赦得出。建寧元年(168)靈帝即位,大將軍竇武謀除宦官,徵辟陳寔為掾屬,參與共定計策。但不久事敗,竇武等被殺,宦官更大規模地緝捕黨人,死徙廢禁達六七百人。陳寔再受黨錮,隱居在家鄉的荊山。陳寔在鄉里,注意以良好的風尚道德感化人們,威信很高,人們都很重視他的意見,認為“寧為刑罰所加,不為陳君所短。”一次,有個小偷躲到他家屋樑上,準備夜間行竊。陳寔發覺後,不動聲色,把兒孫們叫到屋裏,教育他們要努力上進,正正噹噹做人,不要象樑上君子那樣養成了壞習慣。伏在樑上的小偷聽了很受感動,跳下來向他請罪。這事傳開後,其他人也都受到了教育,縣裏盜竊案也減少了。“樑上君子”的典故即就此而來。

【訂閱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