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姓氏大觀

漳州姓氏溯源

2010-09-14 10:36     來源:閩南日報     編輯:徐維彬

  表示以邑、鄉、亭名為姓氏。

  鄉、亭都是古代行政區劃,秦漢時,大體上十里一亭,十亭為一鄉。歷代以鄉、亭名為氏的姓氏不多,最初,這些姓只是氏族的標號而已,而後才被直接承襲為姓氏了。在漳州姓氏中如裴、陸、龐、鐘、馮、盧等。

  表示以古代爵位、官職或謚號為姓氏。

  爵位是君主國家對貴族所封的等級,王、侯、王孫、公孫,便是以爵位得姓。在古代有掌握土地、軍政、工程、刑獄及糾察等的官員,他們的官銜分別叫司徒、司馬、司空、司寇,其後代有以官職為氏的。這種取氏的目的,則是以此來標明地位的,聽其姓便可知其家祖的官職,以官職為氏的姓氏有120多個。古代帝王、諸侯、卿大夫死後,大都要根據其平生的行為褒貶善惡,在祭祀儀式上宣佈追加的稱號,就是謚號,其後有的就以此作為自己的姓氏。以謚號為氏的姓氏有28個,且多取單字。漳州姓氏中有王、侯、尹、卿、尉、將、相、武、穆、左、張、史、錢、簡、宗、岳、淩、司馬、司徒、雲、公、烏、文等。表示以先人之姓或名字為姓氏。古代人一般都有名或字。以先人的名或字為氏的做法,最初是伴隨周朝宗法制度興起的。如商朝第一個君主名湯,其子孫有的便姓湯。歷史上,這種命氏的情況較多,其中,以字為氏的姓氏有150多個,以名為氏的姓氏有300多個。漳州姓氏中如洪、董、袁、金、方、施、湯、余、佘、柯、孫、漆、皮、龔等。

  表示以職業技藝為姓氏。

  以技藝為氏,如從事巫術的人以技傳家,其後代便以巫為氏,陶姓是取制陶職業為姓。漳州姓氏中有巫、陶、賈、索、卜、施、車、甄、釋、僧。唐顯慶四年(659年),長泰縣善化裏的鳳凰山修建了天竺岩,沿至清朝光緒年間,因兵寅匝患,民不聊生,天竺岩香火隨之衰落。於是,善化裏枋洋的八姓族長協商,在寺廟附近建立村莊,同意主持梁順連還俗成親,繁衍後代。而後,梁順連的後裔取“僧”為姓。至今僧姓家族已傳衍百餘年,現人口120人。還有表示行業名稱的姓氏,如農、商、樂、鐵、屠等。

  因賜姓、避諱、避仇、避難、過繼、婚姻而改姓。可追溯其得姓來源的還有因賜姓、避諱、避仇、避難、過繼、婚姻而改姓氏,多係自秦漢興起。賜姓即天子、皇帝賜給臣民的姓氏,此風氣上古三代之時已有,明隆武帝時,還曾把國姓“朱”賜給了鄭成功,鄭成功因而被閩臺人民稱為“國姓爺”。避諱改氏的情況,幾乎歷代都有。因避仇、避難而改姓氏。如南唐滅閩國後,閩王王審知的後裔逃難時紛紛改姓為葉、沈、遊,故有葉、沈、王、遊四姓聯宗。詔安縣四都鎮馬厝城村李姓祖源是開漳聖王陳元光的先鋒將馬仁,由馬姓改為李姓。南宋至元三年(1278年),南宋少帝逃往廣東。馬仁裔孫馬驥聚集四都馬埔山馬家寨青壯年參加文天祥組織的抗元作戰,在海陸豐犧牲。馬驥遺有一子寄養于姑母家,李姓姑丈把侄子馬廣楠改姓為李廣楠,幫李廣楠在馬厝城復創家業,現成李家一望族。傳衍于四都鎮的馬城、外埕、四都、城樓四村,現有李姓八千多人。據平和周氏舊族譜記載:以戶役為生的黃均祿于小溪霞苑(今坑裏村)遷來霞寨鎮寨裏村霞山社開基,因周家財旺丁缺。黃均祿于明朝洪武初年入贅周家,遂改姓周均祿,為霞寨周氏一世祖。兄弟之不忍別居,黃均蔭、黃均仁隨兄入籍。臺灣日據時代,日本人為了推行皇民化政策,因此強制臺灣人改成日本式的複姓,例如雲林廖姓人家,就被強制改姓為“松山”。臺灣光復後,許多漢族人恢復漢姓,高山族人大量改用漢姓。

  還有一嗣雙祧,將父母的兩個姓合成一個新的姓氏,如范姜。也有因兩姓祖先結拜合成一姓,如長泰縣吳楊氏。長泰縣高瀨吳楊氏開基祖吳 與楊寬惠,于元至正年間(1365-1368年),自仙遊古瀨遷居長泰旌孝裏高瀨。即今岩溪鎮高瀨村定居,遵循祖訓世代相傳,子孫都是吳楊兼姓,已繁衍23世。

【訂閱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