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尋根勝地

姓氏村尋家譜 “孔子後裔”與“名將之後”鎮守兩街

2012-08-14 11:25     來源:東南網     編輯:普燕

  李巷裏,當年李百萬宅邸留下的李墻遺跡

  【開篇語】

  莆田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有1400多年,那一個個地名背後,都有一段動人的故事。郭莊、徐巷、李巷……一個個以姓氏命名的村莊巷子,如今安好?打鐵巷、竹巷、棺材巷……一條條記錄老莆田人吃穿用度的專業街,如今安在?還有紀念媽祖的天妃路、陳瓚抗元的紅窗巷……這些地名,一起目睹歷史沉浮,見證城市變遷。

  今起,本報推出《尋訪地名背後的莆田故事》系列報道,走進老街老巷,揭開塵封記憶,解讀莆田地名故事,回味城市變遷。如果你有什麼好故事、老照片,請撥打本報新聞熱線968111告訴我們。

  東南網-海峽都市報8月14日訊(記者 黃淩燕 繆星象 文/圖) 姓李的巷子,姓郭的村莊,如同人名一樣,莆田許多地名也有“姓氏”。前不久,莆田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剛剛出版《莆田市地名志》,對這些地名有了很好的梳理和介紹。地名普查發現,姓氏地名是莆田地名的主要表現形式。在探訪中,記者了解到姓氏地名住的並非都是同姓人,地名的故事更是引人入勝。

  兩個“百萬”兩條“姓氏巷”

  兩條巷子的主人都曾擁有萬貫家産,人稱“百萬”,他們建的巷子也以他們的姓氏冠名

  李巷

  “涵江頂鋪有條徐巷,下鋪後街有條李巷。巧合的是這兩條巷子的主人都被人稱為‘百萬’。”得知記者要找姓氏地名,日前一位熱心的老涵江人向記者爆料。記者前往涵江,探訪這兩條充滿傳奇的巷子。

  沿著涵江頂鋪大街南邊一條小弄前進,一排氣勢恢弘的古厝映入眼中,古厝共有四座,厝前並排四個磚埕。這一片是涵江市區唯一的清代民居建築群。

  當地一位81歲的老婆婆告訴記者,因為並排而建的四個磚埕,這一帶地名就叫做“長埕頭”,老涵江人都管這一帶叫“徐弄裏”。當年建造這片古厝的是徐百萬,清乾隆年間,涵江海運繁盛,徐百萬從事海運貿易,富甲一方。當年徐百萬沿著大厝旁邊的墻基開闢的巷子,以供族人通行,現在“徐巷”成了這巷子的地名。

  徐家後人徐曉楠告訴記者,頂鋪街建設完畢後,許多人不再從這裡通行,這條巷子漸漸冷清。現在巷子裏共有10戶人家,其中6戶是徐家人,一些人買了套房,搬離老房,如今這裡多為空置。

  老街店舖林立,人來車往,李巷夾在後街店舖間,若不仔細尋找,還真難發現。李巷1號是個木器舖子,兩鬢斑白的陳輝興是舖子主人。他告訴記者,這條巷子長度不到80米,寬度僅能容納2人通行,最窄的路段僅有1米。

  “小巷不起眼,很多人找不到,十幾年前巷子裏有個老人做了寫著‘李巷’二字的木牌懸挂在巷口,以方便路人找路。”陳輝興説,李巷因位於清初富翁李百萬的家居之地而得名,原來是李家族居地。後來李宅遭遇火災,家道中落,李家後人陸續搬離,越來越多的外姓人在此買房置業,目前住在李巷的李家後人僅有兩三戶。百年來李巷人也像巷子一樣平平淡淡,沒出過什麼名人。但這條巷子卻是周圍群眾重要的通行要道。巷子盡頭對面有個幼兒園,家長帶著孩子從巷子裏穿行而過上學。

  透過陳輝興屋子裏的另一道小門,記者發現了一面紅磚墻,墻上鑲嵌著一塊雕刻著“李墻”二字的石頭。陳輝興説,這堵墻是當年李百萬宅邸留下的遺跡。雖然已是殘墻,但留下的物件還是可以看出當初的輝煌。

【訂閱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