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尋根勝地

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吳氏大宗重修落成

2010-03-25 09:19     來源:碧海銀沙     編輯:徐維彬

廣東省文化保護單位——吳氏大宗座落在吳川市黃坡鎮水潭村(李滿青攝)

  2月25日(農曆大年十二),晴空萬里,彩旗飄揚,龍獅歡騰,鼓樂喧天,貴賓雲集。湛江市吳川黃坡鎮水潭村——“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揭牌暨吳氏大宗重修落成慶典,辦成了熱鬧非凡村文化節。

  吳川市黃坡鎮水潭村文化廣場上豎起一支用花崗岩製作,長11米,重13噸的“巨大毛筆”模型(李滿青 攝)

吳氏大宗外墻精雕細刻,古色古香(李滿青 攝)

  水潭吳氏大宗始建於明萬曆卅五年(西元1607年),是廣東有名的古民居群,被廣東省列為繼陳家祠之後第二個以姓氏宗祠為對象的文物保護單位。大宗建築群共3座,右為道南公祠,面積約800平方米;左為長房小宗祠,面積約600平方米;中為大宗,面積1400平方米,坐東向西(乙辛兼卯酉)。祠前良田萬頃,阡陌縱橫;平疇沃野,物産豐繞;面揖尖山,背倚修竹;門環綠水,榕樹婆娑;衢宇整齊,祠廟輝煌。昔時高涼郡諸水經化州匯合,後達吳川之三江口,循西岸經山圩,至大宗前而瀦為巨潭,後再折而南,由那鄧經黃坡而出海。其時潭廣十里,深數丈,水潭因而得名。而潭江一體,形如羅帶,繞村迴環;江因潭而水聚,潭因江而流長。暮汐朝潮,氣象萬千。若夫日麓景明,波瀾不興;碧空萬里,江天一色;千帆兢癸,萬商雲集;農桑暢茂,玉樹青蔥;鷗翔魚躍,漁歌晚唱。至若夜幕降臨,銀河群星璨爛,漁舟燈火通明,上下交輝相映,流光溢彩。

村童們舉著紅燈籠在吳氏大宗 前歡迎賓客(李滿青 攝)

紅墻白瓦,雕塑精美,色彩斑斕(李滿青 攝)

  吳氏大宗,原為吳川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如今廣東省文物保護專家組已評審通過,並已公示。據了解,在抗日與解放戰爭時期,大宗為禦敵之指揮部,故本村曾涌現出無數英雄豪傑、革命先烈,水潭因而被市政府命名為革命老區並榮膺“抗日救國革命村莊”美譽。解放初期,鄉人以大宗辦學,卅載杏壇,桃李芬芳,至1980年始重村管理,恢復其宗祠之功能。然大宗因歷400餘年之滄桑,經已祠貌受損嚴重,光華不再。今逢盛世,政通人和;為慎終追遠,保護歷史文物,倡有志之士,慷慨捐資重修,尤其得到村裏玉榮、玉泉、玉光、玉鑫、玉輝兄弟5人的大力支援,籌集鉅資,苦心籌理,近十載不懈,終於重修落成,村民們拍手稱快。

紅墻白瓦,雕塑精美,色彩斑斕(李滿青 攝)

紅墻白瓦,雕塑精美,色彩斑斕(李滿青 攝)

  大宗今之修葺方案,是經省文物保護專家組論證而定。木雕為浙江東陽(陳應紅工藝大師)主雕,灰塑及壁畫由我國著名工藝美術大師邵成村主持。磚瓦、灰漿嚴格按古建築材料工藝特製。木料以花梨、紫荊、鐵棱為主。大宗共分四進,古建築名“四馬拖車”,屬國內罕見。首進為門廳,二進名忠厚堂,三進名聚德堂,後進名忠孝堂。內置六廳十二房,大小九天井。首進祠脊,灰塑一封鰲魚朝寶珠;其餘三進祠脊,塑有山水人物、花草樹木、飛禽走獸;造型生動,形態逼真。前墻角之上,左塑陽德為日神,右塑嫦娥為月神。內墻壁畫,彩繪漢代名典、山水景物與草尾龍等精美圖案;千姿百態,古樸大方,堪稱國內壁畫之精品。大門正上方金匾,“吳氏大宗”四字,乃清翰林、邑人陳蘭彬公書贈。飾品陳列井井有條,各色燈光交輝璀璨。重修之大宗,技藝精湛,氣勢恢宏;飛檐翹角,鬥拱交錯;紅墻白瓦,色彩斑斕;精雕細刻,古色古香;堪稱粵西建築藝術中的一顆耀眼的明珠。

飛檐翹角,鬥拱交錯(李滿青 攝)

  曾參加2008年北京奧運會表演的湛江文車醒獅應邀參加吳氏大宗慶典受到村民青睞(李滿青 攝)

  氣勢恢宏,飛檐翹角,鬥拱交錯;紅墻白瓦,色彩斑斕,古色古香的吳氏大宗(李滿青 攝)

  粵西建築奇觀現吳川

飛檐翹角(張國安攝)

  2月25日,正值農曆大年十二,吳氏大宗獲評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暨重修落成典禮在湛江市吳川市水潭村舉行。吳氏子孫和省內外嘉賓歡聚一堂,一片和諧景象。

吳氏大宗祠(張國安攝)

舞龍歡慶(張國安攝)

  位於吳川市水潭村西南的吳氏大宗,佔地1200平方米,距今已有400多年曆史。大宗面江向西,對青峰,環綠水,四進佈局,磚木抬梁結構,畫棟雕梁,紅墻彩脊,青磚白瓦。由縱軸線上排列的四大殿和三天井組成主體,穿插廂房廊廡,規模宏大,廳堂軒昂,殿頂均為人字形硬山頂,山墻脊黑底漆五色紋路,頗具清雅淡泊之氣。整座建築的門、窗、屏、墻、脊均配以精美的木雕、灰塑、陶塑和壁畫,凡梁枋、鬥拱、脊吻、駝峰、雀替等處均巧琢雕飾,有千姿百態、色彩斑斕的各式浮雕和彩繪,技藝精湛,雕刻精良。南北兩側附有廂房,廊道相連,首進與左右兩祠巷聯互通,三祠融為一體,四進佈局和大小宗三祠相連實乃粵之宗祠所罕見,堪稱粵西建築藝術一大奇觀。

舞獅(張國安攝)

揮毫賀慶(張國安攝)

  吳氏大宗已被列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重修後,水潭村村民又多了一個開展健康有益農村文化藝術活動的新場所,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和諧社會發揮應有的作用。

村童合照(張國安攝)

歡慶(張國安攝)

【訂閱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