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達京古厝內的“喜”字表單現客家建築特色。
屏東縣佳冬鄉六根村老街的一首客家詩《共樣》。
美濃、六堆、土牛
文物館訴説客家故事
臺灣生活著400多萬客家人,他們來自同一個故鄉——大陸。300多年以前,為了生存發展,客家先民不畏艱險,陸續來臺。他們堅韌不拔、勤勞開拓的客家精神被客家兒女發揚光大。
想要了解客家人敬天惜地的傳統、奮力求生的性格,一定要到文物展示館瞧瞧,客家人的遷徙、語言、建築、産業、藝術、信仰、祭祀,都在這裡再現。新北、苗栗、六堆、美濃都有客家文物館。
高雄美濃鎮是傳統客家農莊,是全臺灣客家文化保存最完整的一個鄉鎮,全鎮人口中90%以上是客家。身在美濃,處處能感受到濃郁純樸的客家風情。老街道、老民居、老祠堂、老亭子、老店舖、老粗布。“我好像就在大陸原鄉梅縣的老城區,感到特別親切。”廣州梅縣的記者説。
在臺中市的石岡區土牛裏,有一座具有300多年曆史的劉家宗祠伙房。“9 21”地震使劉家宗祠伙房全毀。今年5月劉家宗祠伙房重建為“土牛客家文化館”,成為一座“活的客家文化館”。劉家的22代傳人,現年65歲的劉祥三就住在這裡。面對八方來的遊人,他總會在麵包樹下、半月池畔、古井邊向他們講述客家人可歌可泣的故事。
藍染、擂茶、纏花
傳統技藝展現質樸生態
臺中市太平區頭汴坑是一個傳統的客家莊。在七八十年前,當地曾有藍染工藝,後來卻消失無蹤。而讓這一傳統工藝復活的搖旗吶喊者,是水源地文教基金會董事長葉晉玉。
記者一行人走進臺中市太平福石園生態教育園區,陽光下,一塊塊藍染布隨風輕舞。葉晉玉説,他們以頭汴坑最有名的景點蝙蝠洞為基礎,將閒置農地及荒地開墾作為藍染原料大青及小青的植栽區。憑著客家人頑強的勁頭,葉晉玉帶領的團隊幾年來逐漸打開局面。“藍染工藝如果沒有結合土地,就會缺乏跳躍的生命力。身為客家人,就是希望能將這項客家産業推動到精緻化以及生活化的地步。”
不僅是藍染,客家傳統的擂茶、纏花傳統在臺灣保持良好,記者們在新北客家文化館親身體驗了一把擂茶。擂茶中飄來的油香夾雜茶香,讓人垂涎欲滴。據説,當年很多客家人遷到臺灣都隨身攜帶擂缽、擂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