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家族故事

西寧驚現百年老宅

2008-10-20 12:58     來源:青海新聞網     編輯:賀晨曦

  青海新聞網訊 現今的古城西寧,高層住宅如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古民居漸漸從人們視野中消失。10月14日,記者在省城採訪時意外發現,百年老宅還在這座城市中“酣睡”。

  一座四合院

  10月14日,記者來到人民街時,這條街正在封閉式改造。在距離人民街東出口約一百米處,一排還未拆除的房子中間,一扇已陷在土墻內的古花邊式木頭大門,顯得格外低矮和陳舊。門框上挂著“人民街10號”的藍色門牌,這就是宋永吉老人的家。200多年前,宋永吉的先輩在西寧市人民街購買了這座四合院。

  兩扇木門開著,門道內還有一道木門,木門頂砌有兩層青磚。院子中間幾棵樹的葉子在陽光下泛著金光,院子四面都有土木結構的房屋。

  一次傷別離

  走進北側房門,裏面還有兩道木門,宋永吉將記者讓進右側的門,屋子內很熱乎。大娘給我倒了一杯熱騰騰的熬茶,在撲鼻的清香中,宋永吉詳細介紹了這座200多年的四合院。

  宋永吉今年76歲,是這座老宅的主人,那位大娘就是他的老伴更尕。

  據宋老介紹,這座古民宅是他的祖先在清代乾隆三十三年(西元1768年)購買的,老宅全由松木建造,東南西北各有5間房,四面的房屋都是土木結構,每面的房屋都是由中堂、兩間側臥、兩間角房組成,中間用松木板壁隔開。上世紀60年代,因一些特殊原因,一直做生意的宋老和全家12口人到我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德縣一農村勞動生活,當時他流著淚帶著全家人依依不捨地離開了老宅。1981年,他們又回到了西寧,在政府的幫助下,重新住進離別了20年的宋家老宅院。當他們高高興興來到真正屬於自己的家時,所有房屋的窗戶及窗戶墻全變了樣,木質方格窗戶變成了簡單的玻璃窗,窗戶墻也成了磚墻。雖然家裏變了,但能再次住進自己祖輩留下來的家,他們還是很滿足。

  一張老房契

  “我給你看看我們當時的房契。”宋老説著從一個木櫃內拿出一個牛皮紙文件袋,從裏面取出一個黃綢包裹。大娘再將桌子擦了擦,宋老打開包裹,裏面是一些折疊成方形的宣紙,宋老小心翼翼地將其中一份宣紙展開。“這就是我的祖先在清代乾隆年間購買這個院子的房契。”約有半平方米大的宣紙上寫有“房契。縣字寧號。乾隆參拾參年貳月”等字樣,還有6個大小不一的暗紅印章。第二張宣紙上有“宣統肆年正月十三日。契人宋之屏、藩”等字樣。還有一張上有“中華民國參年”等字樣。“這些都是當時我們家在不同時期的房契,也是憑證。”宋老説,“看過這個的人還説,這還有文物價值。”當記者拍完照後,老人又小心翼翼地包了起來。隨後,他又帶記者去看他家的幾件古董。在一間昏暗的房屋內擺放著錢桌、書架、炕上放的炕櫃、門廂等,這些物品馬上吸引了記者的眼球。每件東西上雕刻的花紋線條流暢、棱角分明,擦去上面的灰塵,著色鮮亮,具有光澤。“這些都是祖上傳下來的,少説也有百年了。”宋老説。

  一處好景觀 

  看完幾件古董,宋老的老伴帶記者到其他三面房屋內參觀。除了方位不同,房屋的結構基本相似,站在院子的花壇旁邊,大娘説:“原來整個房子都是紫紅色的大房。院子內的檀香、丁香、碧桃每年都開花,開得很繁。”大娘回憶説:“以前人民街兩旁都是這種四合院,門前還有一條水溝,從水井巷流下來的水很清,水溝兩邊還有樹啊、草啊,天氣熱時我們還經常在這裡洗衣服、洗腳。”

  “1981年,我們回來後看到人民街南邊的四合院大部分被拆完了。我們家的北側還有了樓房。”宋老接著説:“今年6月,我們家西面的一個院子拆了之後,人民街就剩下我們一家了。”“現在有一些外國人、沒見過這種四合院的人經常到我們家裏拍照片,浪來哩。”大娘也高興地説:“前幾天,幾個外國人來看我們的老宅,説我們家的茶好喝,還特別喜歡一張小板凳,非要要,我就送給他們了。他們特別高興,還給我們拍了很多照片。”宋老接著説:“看了這個房子的人都説,要好好保存,年代這樣久的民房現在很少了,應該向文物部門申請保存下來。”

  一塊“活化石”

  同時,在西寧市城中區觀門街,記者找到了與宋永吉家一樣的一座老宅,雖然觀門街已被改造一新,老宅臨街的墻面被粉刷一新,大木門也被新刷了一層油漆,但大門及門上的木雕,還有門牌號上的“觀門街36號”的字跡依然清晰可見。這座老宅的主人叫袁兆祥,今年65歲。據袁老介紹,房屋是土木結構,原來有16間,現保存下來的只有9間,分別是北側的主房和東側的房屋。因年久,房子的窗戶及窗戶墻也被換成了玻璃窗和磚墻。老宅也是他的祖輩在清代乾隆年間購買的,到現在已住了17代人。 (作者:祁國彪)

【訂閱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