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家族故事

民間涉臺商行“源利行”的興衰

2008-08-27 12:55     來源:新華網     編輯:賀晨曦

 

  在晉江東石鎮,有一片大型古厝建築群。這裡隱藏著一個清朝時民間涉臺商行——“源利行”興衰的故事。

  據晉江市博物館文史人員粘良圖介紹,清朝時,晉江地區涌現出一批涉臺民間貿易商行,“源利行”是當時晉江東石鎮規模最大、影響最遠的商行。

  在東石,記者見到了蔡文由第七代孫蔡崇厚。年近古稀的蔡老先生介紹説,“源利”是在蔡文由一手創立並經營起來的。因為窮困,蔡文由乾隆末年隨父前往臺灣,同族親同住在臺灣布袋的嘴莊,起初做些開挖魚塘、飼養鴨子之類的體力活。因嘴莊附近聚集著大批來自東石的鄉親,頗具商業頭腦的蔡文由就聯合了郭、謝、陳等13位東石族人自己開挖魚塘,大規模飼養魚蝦。隨著資金積累的增多,蔡文由又買下許多魚塘,最後轉而投資商業,開創了“源利行”。

  隨著“源利行”的開創和發展,東石和布袋兩地鄉親往來逐漸頻繁。目前有證可查在臺灣的蔡氏一族已達萬人以上,僅蔡文由一支傳下的直系族裔就有近千人。

  “源利行”開創後,在海峽兩岸輸運糖、米、油、藥材、藥草等,船隻最多時達到10多艘。商貿贏利之後,蔡家又分別在兩岸購置土地、磨房、油車等,並創辦了源昌織佈局。

  “源利行”至咸豐年間達到鼎盛。在蔡崇厚的兒子蔡定劍先生家裏,一份咸豐十年的記載文本還記載著章情和章涼兩兄弟在東石的家業,家業包括了200畝土地、30多座房屋店面等。兄弟倆積累了大量資金從事航運,有10多艘商船,這些商船將紅料、杉木、布匹等運往臺灣,將臺灣的茶葉、大米、硫磺等運回大陸。

  據《玉井長房三譜》記載,“蔡家既富,鄉黨戚族間,無不資其優渥。”蔡家曾捐資修東石三公宮、鹿港天后宮、北港天后宮、鹿港龍山寺等,如今碑記還在。蔡家還獻地建了東石育嬰堂,現在尚存遺址。

  1895年10月甲午戰爭期間,日本侵略臺灣布袋,為了避難,蔡家將“源利行”在臺灣所有産業委託他人看管,舉家搬往東石老家。日本佔領布袋後,受委託人竟乘機向日當局登記源利財産于其名下。蔡崇厚的曾祖父蔡昭平等人經過8年的官司終於要回了在臺産業,但已元氣大傷。1930年,日當局集中布袋沿海地區的商戶,強迫以每甲土地徵收200日元,源利行在臺産業所剩無幾,直至被“南日本鹽業株式會社”佔奪。

  二戰結束後,臺灣光復,蔡崇厚的父親蔡長鶴等人前往臺灣協助經營,這也是“源利”家族在解放前最後移居臺灣的後裔。

【訂閱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