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家族故事

徐承熙:重構家族記憶

2008-07-01 10:38     來源:徐氏宗親網     編輯:賀晨曦

 

  徐承熙説,先祖徐光啟對家族後人有深遠影響,他顧全大局,不計得失,但在社會上容易吃虧。

  在上海浦東世紀公園邊的一棟現代化的寫字樓裏,記者如約前來採訪徐光啟第13代後人徐承熙。這位57歲的企業中層管理者看來溫文爾雅,他徐徐道出徐氏家族的今昔。

  “有人説我不是徐光啟的第13代孫,理由是,同是徐光啟後代的宋慶齡的母親倪桂珍都是第15代了。”徐承熙回憶説,幾年前參加徐光啟學術研討會時,有一位專家提醒他,他應該是徐光啟的第16代孫才對。為此,徐承熙一度很苦惱,不知道哪個是“正確答案”。

  為了揭開謎底,不久前徐承熙來到上海市博物館,在6位工作人員的陪同下,打開了8大本徐氏家譜,這是徐承熙第一次看到家譜,他足足查了2個多小時。“我的父親名字都不在上面,我們三房就查到我祖父的名字,他是第11代孫。”徐承熙終於確認了自己的確是徐光啟的第13代孫。

  徐承熙很想用數位相機把徐氏家譜拍下來,以便把家譜續編下去,不過徐氏家譜太珍貴了,館方説需要請示。確實,跨越數百年的徐氏家譜蘊涵著太多興衰榮辱的記憶。

  家譜倖免于難

  “第一次聽説徐光啟這個名字時,你有光榮感嗎?”記者問。

  徐承熙淡淡而答:“沒有特別的感覺,就是知道了先祖是這樣一位名人。”

  徐光啟共有一子(徐驥)五孫(爾覺、爾爵、爾鬥、爾默、爾路),徐承熙一家是第三房這條線,至於其他各房的後代,因為很少往來,徐承熙所知甚少。如今他是三房的代言人。

  徐光啟在臨終前自稱“蓋棺之日,囊無余資”。儘管身居相位,位極人臣,然而“室廬僅丈,一榻無帷”,院落僅能供一馬轉身而已,“冬不爐,夏不扇”,生活極為簡樸。崇禎帝很是器重他的品行和貢獻,卒後贈少保,謚文定,加贈太保,並贈大片土地于其子孫。徐承熙記得小時候,父親總是教他以“閣老太公”或“文定公”稱呼先祖,“當時族親或朋友來家一敘,無不恭稱徐光啟為‘徐閣老’或‘徐文定公’。”

  1962年徐承熙11歲,逢徐光啟400週年誕辰紀念活動。當時的徐家代言人、他的父親徐海林做了一個重大決定,將世代傳承的8大本徐氏家譜捐給了國家。這是具有很高歷史及文獻價值的文物,當時,此舉得到了上海市有關領導的高度評價。徐承熙説,如果沒有捐獻,“文革”期間家譜很可能遭滅頂之災。如今,這8大本家譜靜靜地躺在上海市博物館裏,面貌嶄新。捐獻時殘破的痕跡也已被修復,並全部裝裱。

  包括這8本厚厚的家譜,徐光啟留下的大部分財産都交由三房管理,包括徐光啟墓地和現在光啟公園的這片土地,以及60多張徐光啟及家人的畫像,還有不少字畫和文房四寶等。“好些祖宗的留存,到父親這一輩還保存完好。”徐承熙回憶道。

  在捐獻家譜之前,1955年,徐承熙的父親就決定把徐光啟墓捐獻給國家,為此家族開會討論,有人提出反對意見:“徐光啟墓和家譜可都是我們徐家的寶貴財産!”但徐承熙的父親説,這不僅是家族財富,更是屬於國家的珍貴文物。他最終説服了族人。

  徐承熙的先祖輩一直住在老城廂小南門的桑園街,那裏曾是徐光啟做農業實驗的地方。祖父徐際雲在當地是有名的醫生,以治療白喉、傷寒見長,祖母沈秀蓮長于家務,持家有道。當時,徐際雲在整個家族中輩分最高,並曾贖回他房子孫賣出的部分先祖遺産,所以,包括徐光啟墓地、祠堂等族中公産一直是三房為主管理的。

  清末民初戰禍不斷,社會動蕩,維持祖業談何容易。上世紀30年代,徐際雲夫婦籌款在桑園街建造的兩條全新的石庫門里弄——康瞿東裏和康瞿西裏在日軍襲擊中毀於一旦,此後遭遇火災,財産損失巨大。火海中,徐際雲等人盡力搶救,甚至將兩歲的孫女忘在屋內,這才保住了徐氏家譜和先祖畫像等。徐際雲不久病故,徐海林成為一家之主。

  盡力保管祖業是徐海林恪守的祖訓,曾有人不止一次打過康瞿東裏和康瞿西裏的主意,儘管此時家道中落,徐海林夫婦依然毫不動心。

  1955-1956年間,經過徐海林夫婦和其他親屬的協商,徐光啟墓及周圍土地、祠堂等祖傳公産、文物古跡變為國家財産,另一些土地則作了公私合營。徐海林的考慮是:一來自己保護這些遺産比較困難,因為按照當時人民政府的規定,土地歸國家所有,祖傳的地産必須按章交稅,徐海林大學畢業後一直從事教育事業,家境並不寬裕,只能靠變賣家産來籌集稅款。此外,作為教師,徐海林一直希望為國家做貢獻,他認為將這些家産交給國家託管,不僅可以得到更好的保護,對後人有個交代,而且可以給大家參觀,了解歷史。

  延續家族記憶

  “文革”中,徐氏家族留下的“一大箱子地契”,全都被燒。徐承熙指著身旁一個1米多長,約60釐米寬,近1米高的大箱子説:“有這麼大,不得了。”

  被毀的還不止這一箱地契。家中63幅由明朝宮廷畫家所繪的畫像,均被“砸毀”、“付之一炬”、“悉數抄走”。徐氏祠堂作為“四舊”,祖先牌位燒了幾天幾夜,徹底被毀;徐光啟墓地遭到嚴重破壞,成了露天倉庫。

  徐承熙至今還記得那個存放著63幅畫像的房間,其中有徐光啟各個年齡段的畫像,身著不同樣式的官袍,神采飛揚。

  動亂結束後,國家出資修繕徐光啟墓地,建造了“南丹公園”。1983年,上海市政府、政協、統戰部等隆重舉行紀念徐光啟逝世350週年活動,將“南丹公園”改名為“光啟公園”。當時的市領導汪道涵、李國豪及蘇步青、葉淑華等在紀念大會上講話,高度評價了徐光啟的學術思想和科學貢獻。

  如今,徐承熙和他的四個兄弟姐妹均事業有成。當初的四房、五房由於多人信教,相當一部分後裔去了國外或臺灣、香港等地。徐氏後裔當教師和醫生的比較多。

  教育後代時,徐承熙延續了家族傳統。他常常不經意地講述一些家族歷史,教育孩子一定要有志向。今年8月,徐承熙的女兒從復旦大學微電子專業畢業,被美國6所高校相中,得到了全額獎學金。她剛越過大洋,開始碩博連讀的求學歷程。

  徐承熙説,先祖徐光啟對家族後人有深遠影響,他顧全大局,不計得失,但在社會上容易吃虧。徐承熙説,今天我們發現和重視徐光啟的價值,最應弘揚的是他的人格力量,“不唯利是圖,為官清廉,同時放眼世界,克服狹隘偏見,為國為民不懈求索”。

 

【訂閱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