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家族故事

漳州吳姓開發臺灣的故事

2008-06-11 08:55     來源:閩臺宗祠網     編輯:賀晨曦

 

  漳州吳姓是人口較多的姓氏之一,約有二十萬人,有八大世系,清代前往臺灣開發的人甚多,影響臺灣發展甚大。八大世系為強老世系、浯漾世系、吳薪世系、璧溪世系、船場世系、福友世系、大成世系、山後世系。強老世系

  吳源,字端本,號強老,其祖先吳祭,原居光州固姓縣,唐末隨王潮、王審知入閩,居莆田。後裔吳叔告,南宋淳熙二年狀元,歷任大理寺少卿等職,生三子:起渥、起滬、起家。起渥任永春知縣,生二子:強老、在老。在老傳裔莆田,強老移居漳州城南五十里漳浦地界馬口甘棠村,娶甘棠村人陳七娘為妻。強老墓在甘棠驛邊(今“東南花都”附近),傳後裔于漳浦的官潯霞帳、赤土鄉白石仔內,杜潯西浯、沙西羅宛井、埔頭、龍海東泗鄉下吳,雲霄白塔、竹塔,平和壺嗣、詔安西潭,廣東饒平的高塘等地。移居臺灣的人甚多,最著名的人物要數平和壺嗣的吳鳳。清初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壺嗣人吳珠偕妻蔡良惠往臺灣諸羅(今嘉義)謀生,便將年僅5歲的兒子吳鳳帶去。初住西堡美街,後移居林根鹿麻莊。吳鳳10歲時隨父到阿里山與原住民曹族(高山族共有9族,曹族是其中之一)人做交易,學會了曹族語言,熟悉曹族的風土人情。康熙六十年他24歲,被清朝任用為阿里山理番通事,任職四十年之久,一向奉公守法,愛護原住民,深受眾人愛戴。曹族每年八月初八要“出草”去獵取一顆人頭來祭神,吳鳳勸他們用朱一貴起義時他們所殺四十顆人頭骷髏致祭,每年一顆。四十年後,人頭用完,吳鳳又勸他們改用牛頭當祭品,他們也能聽從。過了三年,曹族發生瘟疫,族人認為是牛頭當祭品不合神意的緣故,要求吳鳳準他們恢復“出草”的舊俗。吳鳳苦勸無效,便對他們説:“今年姑準再殺一人,以後絕對禁止,如有再殺人的必受神的懲罰,明天中午一個穿紅衣的人從山下經過,那便是神所允許最後讓你們殺的一個人。”翌日中午,曹族人射死那個穿紅衣的人,細看才知道,那人正是他們所愛戴的通事吳鳳,全社大哭,從此人心不安,都怕受到神的懲罰,便在社內廣場上豎立圓形大石,昭示永遠禁絕“出草”陋俗。以後,全社年年平安,曹族人認為是吳鳳之靈在保祐他們,嘉慶年間,更在社口建立廟宇,崇奉吳鳳為阿里山忠王,至今一直奉祀。

  吳岳,字猥元,號石庵,南宋鹹淳年間定居龍溪縣(明代分設海澄縣)白埕吳養山(即浯漾山,今屬龍海市東園鎮)。據舊譜記載,吳岳也是莆田吳祭派下,但新編族譜主編吳木信説,根據菲律賓族譜,吳岳屬吳宣派下,吳宣,唐代人,原居四川,娶四川節度使孟知祥之女為妻,唐亡,孟知祥割據自立為蜀王,封吳宣為駙馬都尉,吳宣不受,舉家移居江西南豐。後裔吳宥,宋進士,官至吏部侍郎,于天聖五年移居福建龍岩,傳裔福建、廣東各地。吳岳原居永定,曾任興化推官,鹹淳年間來此定居。生三子,長子則賢,傳裔龍海倉裏、下磁灶、白埕,分傳漳浦赤湖後江、綏安鎮京裏、馬坑、沙西下墩等地。次子則惠,傳裔平和琯溪、崎嶺、烏石,龍溪縣石碼,漳浦舊鎮、梅宅等地。第三子則茂,傳裔漳浦石榴鎮的小山城、車本、龍嶺、象牙莊、浦尾、埒內(即圍仔內)、崎溪等地。移居臺灣的人甚多,最著名的人物當數小山城大園頭人吳沙。吳沙生於清雍正九年(1731年)八月十四,由於貧困,中年才娶妻莊梳娘。梳娘的父親在小山城開藥鋪兼當醫生,梳娘自小幫助父親採藥,懂得醫藥。她父親見吳沙有大志,故將梳娘嫁他,他比梳娘多二十歲。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吳沙41歲,生長子光裔。乾隆三十八年吳沙43歲,攜妻帶子渡臺,以後,其弟吳立始帶子吳化來投,那時,吳沙已由基隆移基淡水廳(臺北)的邊荒之地三貂社,與噶瑪蘭(即蛤仔難)人做交易,得了厚利,有了積蓄,準備入墾噶瑪蘭大面積荒原。在得到朋友們資助之後,嘉慶元年(1796年),吳沙66歲,便率領來投的漳、泉、粵三籍無地可種的移民一千多人進抵噶瑪蘭烏石港南,築土圍為據點,進行開墾。有一支“生番”泰雅族人(1978年宜蘭縣長李鳳鳴稱其為打馬煙社番)已經被噶瑪蘭人逐入深山,但有時還來偷襲噶瑪蘭,見吳沙帶人來墾荒,便傾族來犯,吳沙之弟吳立戰死,墾荒漸停。不久,噶瑪蘭三十六社遍患天花傳染病,死亡枕藉,吳沙之妻莊梳娘採藥製成處方,由吳沙示惠施治,救活很多噶瑪蘭人,噶瑪蘭人十分感激,自願獻出土地讓開墾。不上一年,吳沙帶眾從烏石港頭圍(即今頭城鎮)開始,墾地數十里,至嘉慶三年,擴展到二圍、三圍。吳沙病逝于嘉慶三年十二月,子光裔與侄吳化繼承其事業,開墾到四圍、五圍。五圍即今宜蘭市。

  嘉慶十三年,清廷批准設立噶瑪蘭廳,光緒二年改為宜蘭縣,人們都感念吳沙的功勞,稱為開蘭始祖。其餘世系

  漳州吳姓還有薌城區的吳薪世系,南靖金山鎮的璧溪世系,船場世系,雲霄的吳福友世系,詔安梅州的吳大成世系,漳浦湖西的山後世系,還有被祀為醫神、封為“保生大帝”的吳夲等。

  漳州吳姓大都有傳裔于臺灣,保生大帝則以神分靈于臺灣,受兩岸同胞膜拜。

  漳州吳姓到臺灣開發土地並傳衍後裔的,除上述吳鳳、吳沙兩個著名人物外,還有:吳仕光,康熙年間入墾諸羅(今嘉義);吳奇街、吳奇賜,乾隆年間入墾高雄市前鎮(今名);吳奇爵,乾隆年間入墾大莆林(今嘉義大林);吳元,乾隆年間入墾臺中大雅(今名);吳泰,乾隆年間入墾臺中大肚(今名);吳扁生,乾隆年間入墾豐原;吳天王,乾隆年間入墾臺中市(今名);吳家永,乾隆年間入墾南投名間(今名);吳添保,乾隆年間入墾南投名間;吳謹材,康熙年間入墾番薯寮(今高雄旗山);吳攀,康熙年間入墾田寮(今高雄縣);吳承活,嘉慶年間隨吳沙入墾噶瑪蘭礁溪;吳克潔、吳克栽,嘉慶年間入墾羅東(今宜蘭縣羅東鎮)等。以上據臺灣《閩南人》一書。該書對入墾臺灣各地的各姓人物大都有記載,資料摘自譜牒,資料蒐集難全,漏記在所不免。如吳仕光,該書無載,是根據漳浦赤湖後江吳氏祠堂內兩座碑記。

   李林昌

吳鳳廟

吳鳳廟

  吳鳳廟,又稱吳鳳祠,位於嘉義縣中埔鄉社口村。1796年(清嘉慶元年),為紀念舍生取義的吳鳳公而建。吳鳳祖籍平和,臺灣嘉義人。因通曉高山族部落民情,24歲時被任為阿里山通事。他為人公正誠實,勇敢大義,能為大家排憂解難,因而贏得了人們的敬重。

  初建時廟址在原吳鳳辦公衙門的所在地,後為地震所毀。1917年重新建祠,稱為“阿里山忠王祠”後改為“吳鳳神位”。(小吳蒐集整理)

【訂閱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