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家族故事

“孔子世家”的枯榮輪迴

2008-06-05 14:55     來源:中根網     編輯:賀晨曦
 
  核心提示:
 
  2007年9月28日,在孔子的故里山東曲阜舉行孔子誕辰2558週年的祭祀大典,政要名流、孔子後人等會聚而來,聲勢浩大,隆重異常。而正是在去年的這一天,央視直播了祭孔大典,緊接著10月初百家講壇推出了于丹講論語的節目。

  于丹悄悄地褪掉孔子神聖的外衣,一時間引發全國轟轟烈烈的孔子熱和國學熱。在2558年的歷史中,孔氏家族經歷了枯榮的輪迴,如今自發地重新回到“繁榮”的軌道上。

  史記

最後一代貴族權杖的享有者

 

  孔子之後,7世單傳,到第8世開始繁衍,宗支逐漸旺盛起來。隨著後裔的不斷繁衍,為數益眾,為便於管理,孔氏家族內部建立了一整套組織系統。最初曾分為“五位”,後又分為“十二派”,到明清兩代,發展到高峰時期,又增為60戶。如:大宗戶、道溝戶、終吉戶、栗園戶、泗北戶等等。孔子的家鄉在曲阜,對於所有遷居外地的孔氏族人,均稱作“流寓戶”。孔氏的流寓戶經過多年來的遷徙,已遍及海內外。衍聖公是孔子的嫡系後裔,世襲公爵,在家族中是大宗;其餘旁系等則為小宗。這個封號經歷了宋、金、元、明、清、民國,延續了31代,歷時近千年。最後一代衍聖公是77代孔德成。1920年,由北洋政府大總統徐世昌下令,他剛過百天不久就襲封爵位。1935年,當時的國民政府將他的衍聖公封號改為“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享受特任官待遇,並在南京舉行了就職宣誓儀式。從此,結束了衍聖公封號代代相傳近千年的歷史。

  兩千餘年歷史中,只有三位孔子嫡傳離開過曲阜孔府,最近的就是這位了。孔德成現居臺灣,做了九年的“考試院長”,又擔任過“總統府資政”,不過更多的時間是在臺灣大學授課,以學問名世。

  據説,蔣介石離開大陸後,特意帶走了三個人,其中就有孔德成。1935年,在蔣親自觀禮的高規格儀式中,孔德成“宣誓就職”。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年底日軍入侵山東魯南,蔣命令國民黨第二十師師長孫桐萱,率部護送孔德成夫婦離開孔府,前往武漢。在武漢,孔德成發表了抗日宣言。後武漢陷落,又轉往重慶,被安排到這個戰時“陪都”裏。蔣特在歌樂山為其修建了奉祀官府,並且讓他參加國民黨參政會。抗戰勝利後的內戰時期,他也不忘把孔德成帶到太平洋上的那個海島之上。

內孔外孔乃世仇

  在孔氏宗族史上,非聖裔的孔氏,希圖優免地方差徭,享受特權,常常想方設法混入聖裔,引發多起偽孔冒宗現象。五代時期發生的“孔末之亂”就是最嚴重的一次。

  《天下第一家》一書中記載,孔家傳至42代孔光嗣,當時兵荒馬亂,孔府又遠離朝廷,斷了恩賞,孔光嗣僅靠做泗水令支撐門面。當時有一個叫劉末的小角色,進孔府當個灑掃戶,很快平步青雲,改姓孔。真的是人如其名,孔末真的給孔氏家族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末日,竟然在梁太祖乾化三年(西元913年)的一天夜裏殺死孔光嗣,還想斬草除根,連同孔光嗣的獨生子孔仁玉一同殺死。

  恰巧,當時孔仁玉去乳母張媽媽家沒有回來,孔末追至張媽媽家。張媽媽有個兒子和孔仁玉年齡相倣,而且兩個孩子都是禿子。在這樣的危急關頭,掉包的故事自然而然地銘刻在歷史舞臺上。張媽媽給自己的兒子穿上孔仁玉的衣服冒充孔仁玉,結果被孔末殺死。此後,孔末便以孔子後裔自居。

  劫後余生的孔仁玉銘記復仇的重要使命,勤奮好學,發憤讀書,終於在17年後赴京趕考,被朝廷授乙太學生。結局當然是明瞭的,孔仁玉向後唐明宗奏明事情真相,孔末被吊于南城外桿子上,刮骨熬油點天燈至死,孔仁玉承襲孔府爵位,也被稱為中興祖。從此,孔子後裔稱為內孔,而孔末之後稱為外孔。孔氏家族多了一個世仇——孔末及其後代,同時也多了一個世好——張氏。

南宗嫡傳仁禮讓爵

  宋金時期,南北對峙,由於社會劇烈動蕩,“衍聖公”出現了南宗與北宗之分。

  此事始於南宗建炎二年(西元1128年),由於宋、金連年作戰,中原被金人佔據,南宋遷都臨安。當時的孔子48代孫、衍聖公孔端友率部分族人隨皇帝高宗南渡,定居於浙江衢州,繼續襲封衍聖公,是為南宗。與此同時,偽齊劉豫政權封端友弟端操的次子孔璠為衍聖公;孔璠三子孔揌的兒子孔元措又被金人封為衍聖公,從而出現了南北兩地的孔氏子孫,分別在三個敵對的朝廷任職的情況。

  元統一中國後,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年),南宗孔子53代孫、衍聖公孔洙以“曲阜子孫守護先塋有功於祖”為由,讓爵位於曲阜(北宗)的孔氏,受到朝廷的嘉許,併為此做了一系列工作,明確要求南宗的孔氏子孫必須嚴格遵守官訂家規,如有起而爭論者,將會治以“不忠不孝”的重罪。從此結束了南北兩宗並存的局面。

  湖北後人

從未想過有2558年

  口述者:孔令琴,23歲,湖北十堰市人,武漢大學英語系大四學生,聽長輩們説自己是孔子第76代傳人。

  我們村姓孔的人家也就十幾戶,至少在我太爺爺輩就在那裏居住了,好像從來沒有聽説過有家譜。我父親叫孔祥龍,在我小時候,他就告訴我老祖宗孔子的老家在山東,孔孟是一家,還讓我牢記自己前後的十個字派是“昭憲慶繁祥,令德維垂佑”。我們那裏的人都説我們的字派很重要,是孔子自己排下來的,後人都要按這個來取名。

  我的父輩、祖輩已經不太清楚代數問題了,76代也只是估算。記得我高中時的校長帶我們英語課,第一次當著全班同學的面説出我是孔子的第76代傳人,還稱讚我了不起,鼓勵我好好學習。

  真切地感覺到了自己的身份後,突然感覺自己一下子聰明多了,變得更有知識、更有文化了。想想老祖宗可是教育家、政治家,多少會遺傳點文化基因給我們後人吧!有時也覺得心理上有點優勢了,好像社會上的人還蠻崇拜自己的,呵呵。同學們還會就孔子後人這個話題跟我開開玩笑,有的還問:“孔令輝是你什麼人啊?”我也“理直氣壯”地回答:“是我哥!”

  儘管現在《論語》熱,但我只在中學課本裏接觸過《論語》,總覺得離自己太遙遠了,也不是特別感興趣。

  補記:採訪結束後,我問孔令琴 “知道今年是孔子誕辰2558週年嗎?”她頓了頓,説:“啊,都這麼長時間了?從來沒有想到過這個……”

  三孔

孔府、孔廟、孔林

  孔子歿後,後人在其故地建廟祀奉,孔廟、孔府與孔氏墓地孔林合稱“三孔”。在過去,孔林、孔廟都屬於孔府,“三孔”由孔府統一管理。孔府及其所屬的孔林、孔廟,已作為國務院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對外開放,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三孔”列為世界文化遺産,收入《世界遺産名錄》。

  孔府又稱衍聖公府,當地俗稱“公府”,是在1055年正式建造的。當時穩宗下令將孔子46代嫡孫孔宗願的封號由“文宣公”改為“衍聖公”,並正式建府,世代襲封。

  孔廟是中國歷代王朝祭祀孔子的廟宇,始建於孔子逝後的第二年,即西元前478年,不過當時孔廟的規模很小,只有廟屋三間。今天的孔廟,是經過明(西元1368-1644年)清兩代重修和擴建的,它的建築倣皇宮式樣,共分九進庭院。歷代皇帝們或派官員或親去孔廟祭祀,清代(西元1644-1911年)乾隆皇帝就曾八次到過孔廟拜謁。

  孔林位於曲阜城北一公里處,也叫“至聖林”,是中國綿延歷史最長、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氏族墓地。史書記載,“孔子死,葬魯城北泗上”。以後,孔子的兒子和孫子都葬在這裡。西漢武帝以後,儒家思想成為封建正統思想,孔子及其後裔備受尊崇,孔林的規模也越來越大,到明朝時孔林已有1800畝地,到清朝康熙時更擴大到3000畝。二千多年來,孔子後裔和孔子族人的埋葬一直沒有間斷過,現孔林有墳墓十萬多座。

  修譜者

孔子後裔集聚地漸漸成為歷史

  長江商報:《孔子世家譜》的編纂情況如何了?

  孔德墉:預計明年完稿,等到2009年,也就是新中國成立60週年暨孔子誕辰2560年,我們會正式出版這套家譜,到時候還會搞個首發式活動,以進一步提高孔子後人的凝聚力。

  長江商報:都説孔子家族作為“第一貴族世家”,家譜堪稱世界之最,最長久,最完整。您覺得它的最大特點是什麼?

  孔德墉:繁衍太多了,太複雜了,2500多年沒斷過代。就是在曲阜本地,由於歷代流行過繼,即使是衍聖公也有這種情況。家譜先後大修了4次,前三次僅限于曲阜本地後人,到了1930年代,我堂兄孔德成在政府的支援和幫助下,用了兩年時間,在全國範圍收集了一批支譜,編撰了7年才完成,首次把家譜修成了“全國譜”。如今又過了70年了,留存的支譜越來越少,各支系的斷代現象嚴重,我們想修“全球譜”,用了8年時間來收集資料,還常常感到非常艱難,很難梳理世系關係。

  長江商報:現在你們還很注重內孔外孔之別嗎?會不會有外孔的後人,特別是孔末的後人,不明情況,向您提出要入譜的要求?

  孔德墉:辨清後人是不是真正的孔子後裔,這是孔家人修譜的傳統,原則上的確只有孔子的後代才能入譜,但由於歷史資料的缺乏,存在很多疑難問題,大量後人提供的身世情況有誤或不清楚,是經不起深究的。孔末後人的幾處居住地很清楚,原地的人不會找我們要入譜,但跑到外地的就難説了。

  長江商報:聽説現在在曲阜,很多計程車司機為了“顯示”自己誠信,80%都改姓孔了。您是從曲阜走出來的,您如何看待別人借用的這個假身份和自己的孔子直系後人的真身份?

  孔德墉:的確,改姓孔,信譽度提高了,打著自己是正宗傳人的旗號,更好招攬生意了。我自己是曲阜本地後裔,但從來不覺得自己就高人一等,其實外出的子孫比留守曲阜的幾乎要多近10倍,而且貢獻、成就更大。我們都是一顆樹上的,都是同根的後代,如果現在還以曲阜為中心,認為子孫地位因地域有別,會影響團結和凝聚力的。另外,我很反對在名片上註明自己是孔子多少代孫,把這個當自己的頭銜沒有必要吧,這個和工作有什麼關係呢?我看純粹是嘩眾取寵,沒意思得很。想想以前,咱老祖宗被打倒的時候,有誰敢這樣做?

  長江商報:我在以前的採訪中得知鄒姓與孔姓是同源。像鄒姓這樣類似的、與孔姓有淵源的姓氏還有哪些呢?

  孔德墉:嗯,還有種説法是“孔顏曾孟”四姓一家,孔、孟、曾這三姓是共同一套字派的,不過這個我們還沒有具體研究過。我們現在收錄的資訊條目比以前詳細多了,有個人履歷、學歷、婚姻狀況等等,特別是女兒女婿也入譜,這樣可以看出與孔姓有關係的許多外姓了。像我國著名的文學家茅盾就是孔家女兒孔德沚的丈夫,我們孔家的女婿同樣也不乏名人啊。

  長江商報:山東的曲阜、浙江的衢州因有官廟和家廟而名揚四海,據説上海的青浦孔宅因孔子的衣冠墓而受人關注,不過這個不廣為人知吧?.

  孔德墉:據史書記載,孔子的第22世孫、太子少傅孔潛避亂移居今上海青浦。他的後人孔楨在任蘇州長史時,將珍藏的孔子衣冠環壁葬于青浦孔宅。那裏便是孔子的衣冠墓了。康熙年間,蘇州孔思構遷青浦依墓而居,從此他的子孫世襲孔子衣冠墓奉祀官。我聽人説起過,也去過那裏,不過那塊地歸房地産開發商了,不久也將成為歷史了。

  本報記者 盧歡 采寫

  動態

第三屆全球謝氏懇親大會在漢召開 “烏衣”子孫籌建大宗祠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歷史上,“王謝”曾並稱望族,成為高門世族的代稱,如今謝家子孫不忘自己是“烏衣”子孫,將家族文化發揚光大。10月9日至11日,第三屆全球謝氏懇親大會在武漢國際會展中心召開。

  記者9日上午在大會開幕式上看到,來自海內外的近700位謝氏宗親代表歡聚一堂,共商敦親睦族、和諧共榮之事。省政府、省歸國華僑聯合會有關領導出席了大會並作了發言。接下來,各位宗親代表主要就籌建“中華謝氏大宗祠”、謝氏文化等議題展開討論,並參加湖北經濟發展與投資環境介紹會,溝通商貿資訊。省內其他姓氏宗親會組織,如詹氏、方氏、葉氏等作為嘉賓代表,應邀出席大會。

  據大會組委會秘書長謝貞超介紹,全球謝氏宗親聯誼總會1977年8月在美國舊金山成立,今總部在中國香港,是謝氏宗親的世界性聯誼組織。每三年舉辦一次以懇親、聯誼、祭祖、交流為主題的全球謝氏懇親大會。2001年、2004年分別在山西大同市、謝氏的發源地河南南陽市成功舉行了第一、二屆。這次大會的舉辦權由湖北省姓氏文化研究會謝氏委員會努力爭取到了,規模、檔次等方面有勝於往屆。

  公社食堂

孔子 符號

  于丹悄悄地褪掉孔子神聖的外衣,靜靜地講述一個和藹可親、誨人不倦、充滿智慧的長者,一時間引發全國轟轟烈烈的孔子熱和國學熱。一個親民的孔子終於走向民間,到今天似乎演化為庶民的狂歡。據説,現在書店裏賣的各類《論語》有六十多種版本,總印數超過千萬冊。

  就在民間熱捧于丹的心得之時,學術界不乏尖利的聲音,但大體上還是持寬容與理解的態度。不曾想,北大教授李零以一個學人的身份給了學術界一記悶棍。他説,孔子是一個堂吉訶德,是一個“懷抱理想,在現實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園”的喪家狗。由此引發了諸多批評與爭議,以至也成為一個熱門的文化事件。 在大多數人看來,就算孔子做不成至聖先師,也不至於淪落到喪家狗的地步。其實,孔子生前非常不合時宜,畢生為了理想而成為一個不折不扣的精神失落者,以至被諸子毫不留情面地嘲笑為迂闊。但在太史公司馬遷看來,孔子沒有因為精神的失落而鬱悶,而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一如繼往地胸懷兼濟天下的宏願,不懼風餐露宿、車舟勞頓之苦甚至生命危險,週游列國,布道教育民眾,盡力尋找仁愛之主拯救黎民百姓于水火之中,故將他歸入了《史記》中的世家。宋元以後,孔子被一再追封加謚,一直到“大成至聖先師”,其形象被塑造得更加完美與高大。無論是皇家朝廷,還是學林名流,對他推崇備至。統治者則用他的神聖光環和綱常倫理來維護其封建統治。

  孔子身後大抵上是幸福的,他還頭頂教育家、思想家兩個帽子,一路從容坦蕩地帶著他的思想穿越二十五個多世紀來到了現代。他的思想,沒有被二千多年的歷史光塵所遮蔽,而是深深地浸潤到國人的心靈深處,熠熠生光。他的中庸哲學,也潛移默化地成為普羅大眾的生存法則。然而,歷經歷史變遷,孔子早已不是最初的那個孔子,而不斷被符號化:道統的符號、政統的符號、傳統封建文化的符號……如今,隨著孔子學院在世界各地開辦,孔子又升級為漢語文化的符號。

  所謂“背靠大樹好乘涼”,孔子家族繁衍二千多年來,世代襲封,千年不衰,在中國歷史上享有“天下第一家”之稱。孔子家的後人無論欣逢盛世,還是遭遇亂世,幾乎都享受著不少貴族特權,比如免賦稅、免徭役,當然,這只限于繼承了孔子真正血脈的子孫,即內孔、真孔。有才學的聖裔會得到統治者的特別青睞。著名歷史劇《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青年時代曾努力爭取由科舉進入仕途,為此還賣田納粟捐了監生的科名,卻未達到目的。不料,康熙皇帝南巡路過曲阜祭祀孔子,他被推舉在祭曲後講經,受到康熙的稱許,被當即指定吏部破格任用,由一個鄉村秀才陡然成了國子監博士。孔子的嫡系後裔(即每一代中的長房嫡長子),世襲公爵,歷來封號很多,至宋仁宗時,才改為衍聖公,從孔子的46代孫孔宗願起,這一封號一直沿用到77代孫孔德成(1935年,當時的國民政府將他的衍聖公封號改為“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從此,結束了衍聖公封號代代相傳近千年的歷史),共計880餘年。

  本文來源:長江商報  作者:盧歡
【訂閱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