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家訓家傳

何姓字輩

2008-09-05 08:50     來源:中華萬家姓     編輯:賀晨曦

概述

  即行輩用字,即一姓族之內的人們為了分別世系輩分遠近親疏,而在取名時嚴格統一的用字。一般情況下,這個輩字是用在兩字名的前邊或後邊,其格式是,姓+輩字+其他字,或姓+其他字+輩字。這個輩字居中間者比較普遍。封建社會重男輕女,輩字只在族內男性中施行。統一的輩字具有維護倫理綱常和增強姓族凝聚力的重要意義。一個姓族繁衍播遷,相互之間分散遙遠,加之年代相隔長久,同姓子孫不明世系、不知根源、同宗同族也只能是路人一般,更不清楚相互之間的輩分關係。為了解決這些問題,輩字就應用而生了。

  統一的行輩用字,在漢代人的姓名中就已經出現了,但那個時候還只是個別現象,魏晉南北朝時期門閥士族佔統治地位,家族傳記譜牒日益增多,統一的行輩用字也受到了人們的重視,而輩字真正作為一種普遍的姓族文化現象,其産生是在宋代私譜成風以後的事情,漸至明清時期,愈演愈烈。

  一般情況下,輩字的規定,是在同一家族在初次或較早修譜時由有關人員非常慎重、頗費心機、反覆推敲以後才確定下來,寫進族譜,統一由族中人按輩分高低依次選取一字用在自己的名字裏邊,同一輩分的人必須用同一個輩字。有些姓族的輩字也有修改的情況,若干年後,在輩字依次即將用完之時,族內還要組織續修。

  行輩用字具有私修的突出特點,它的使用範圍和推行的效力也是相對有限的,除孔、孟兩大姓族之外,沒有那一姓族在全國實行統一的行輩用字。只能是一定範圍之內的同一姓族力所能及地將血緣關係可以考知的人集中起來,實行統一的行輩用字。因此,不同的地區,不同的範圍之內,同一姓族的輩字也不可能一致起來。

  姓氏是家族的特殊標記,堂號是宗族分支的名號,輩字是區分族內輩分高低標誌,人名則是區分人群個體的符號。姓名學是一門古老的學問,它的源頭也就是姓氏的發端。同時,姓名學又是一種具有豐富內涵的文化現象。

  何氏姓作為中華姓族中古老的姓氏之一,又有他自身誕生、發展、演變的歷史,還有姓字本身深刻豐富的內涵。因此,何姓人的名字既反映了不同歷史時期的時代印記,又顯示了何氏姓族的鮮明特徵。

  秦始皇統一了全國,韓姓後裔們散居在江淮大地上,他們自強不息,生生不已,由於地域間讀音的接近,隨著歲月的流逝,便有了“何”姓的誕生。這是兩漢之際的事情。雖然有誕生較晚這一歷史的特殊性,但兩漢時期何姓人取名也難免受先秦時期“五規”、“六則”的束縛和影響。這是因為時代相距不遠,兩漢也多承先秦之俗,不過是漢代的色彩更濃而已。

  漢代人取名習慣於用尊老、排行、美辭的方式取名,這在當時歷史並不悠久的何姓人名字中表現很突出。如漢司空、蜀郡郫縣人何武,字君公;司徒、任城樊人何休,字邰公。君公,邰公,都屬尊老的字眼。而司隸校尉、大司農何熙,字孟孫;太學生、南陽人何頤,字伯求。孟孫、伯求顯然是排行字。漢代人以“休”這一類辭作為名字者很普遍。如董久字休昭,朱桓字休穆,楊暨字休先,荀衍字休若等。“休”的原義是美善,出自《詩經》中的《商頌長髮》:“何蓑何笠,何天之休”。

何氏字輩

  河南扶溝《何氏族譜》創修于明代萬曆七年(1579),直到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八修族譜時,才修訂了統一的行輩字譜:

  “國泰肇鴻景,祖訓守若經,作善傳繼世,荷元錫其齡。”

  十修族譜時,後續了40個字:

  “佳傑孟禎孝,奉容貴姬松,方春功德素,邑耀安莒宗,魯恩文峻檄,群江忠良英,登夏吉貫賦,信川孔敬蒙。”

  這些輩字的含義同堂號一致,都是為了敦親睦族,紀念先祖功德,反映族人的價值觀念,人生追求,希望本姓族眾繁榮昌盛,興旺發達的吉祥字。把這些輩字連起來,成了或四言或五言或七言的韻文,又有完整的意義,往往成為族規家訓的濃縮或翻版,令後人稟承不爽。福建武平上下屋何氏的輩字排列頗具意趣:何萬載家學芳名垂世何克敦成憲篤錫慶光何裕培庭樹輝聯雲章

  河南固始縣佛山何氏家族,他們原有舊派輩字:

  “從宗成天,圖秉中元”,遷到固始以後又另立了新派輩字“士慶其品,乃祖宜敬,崇煥丕昭,欽若銘鼎。”

  固始縣的沙崗保何氏自十五世起,始立新的輩字:

  世運除昇平 祖宗創業成

  流長源自遠 本固枝必榮

  道德為傳訓 永守望賢英

  留此三十字 闔族作派名

  儘管何氏的這些輩字無法做到高度統一,但用到同一宗族之中,不管他們來自何方,也不論是年長年幼,只要自報家門説出自己的名字,族人就可以根據輩字次序來確定其輩分高低及族內稱呼,輩字團結族眾,增強姓族凝聚力的作用得到了體現。

何姓人名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何姓人名,除了傳承漢代的單名習俗之外,又發生了新的變化。在單字名後加“之”字,並且父子兄弟數代沿襲,不避諱,在中國幾千年的姓名史上,不能不説是一種頗有情趣的奇特現象。晉代有何謙之、何譫之等。到了南朝,這種情況就多起來了。見於史著的有何康之、何湮之、何踽之、何劭之、何翌之、何邵之、何尚之、何攸之、何述之、何達之、何曼之、何愉之、何敞之等等,不一而足。需要説明的是,這種取名的方式並不十分嚴格,“之”字時有時無,時隱時現。如何謙之、何(王禹)之等同是一人,史書中有時又稱何謙、何(王禹)。

  南北朝是佛教盛行的時代,這一時期何姓人的名字就具有鮮明的佛教色彩。“法”、“曇”、“智”等字在佛學中都有特殊的意義,在何姓人的姓名中也經常出現這些字眼。如南朝梁代有何法藏、何智通,劉宋時代有何法盛、何曇、何曇直,蕭齊時代有何法圖、何法同、何曇秀,北朝有何法靜。見於史籍的多是出身顯貴的社會上層人物,而市井里巷的庶民百姓中,這種情況一定會更加普遍。

  隋唐以後,何姓人的取名方式基本固定下來,有字輩命名、排行命名、音序命名、用典取名,以及單字名、雙字名,名、字、號等等多種多樣的方式,並且除字、號之外的許多方式一直沿用到今天。

  從取名用字的意義分,又有尋根溯源、追慕先賢、崇尚名節、嚮往嘉美等不同的類別。如清代大理寺少卿、教育家何宗韓,還有索性以“何韓”二字為名的,顯然是有意識的暗示何、韓同源,何、韓一家的歷史淵源,表達了強烈的尋根意識。明初開國功臣何應龍,字子驤。龍驤二字是東漢典故“龍驤虎步”的省稱。東漢末,大將軍何進召董卓人京,誅殺當權宦官。陳琳勸道:“將軍您是龍驤虎步,威風凜凜,何事不能為?現在已烈火燒眉,您卻反借外部力量倒持干戈,實乃授人把柄。”“驤”,古代稱後右蹄白的駿馬,有“昂首”、“奔騰”的引申義。南宋曾為岳飛伸冤辯誣的名臣叫何鑄,何姓後人仰慕其品行,有取名何壽鑄、何金壽的。三國時期魏人、玄學家何晏,字叔平,後人就有叫何晏平、何叔晏的。明朝著名文學家、弘治七子之一的何景明,字仲默,何姓後裔們有欽敬其才華名望者取名何景默、何仲明。又有名何時堅、何時白的何姓人,是因為他們的宋代先人名何時,字了翁,響應文天祥起兵抗元,兵敗後隱居嶺南,號堅白道人。

  清代江西廣昌一何姓人,反清擁明,守身如執玉,性孝好學,博覽群書,而終生不仕,取名何復漢,字楚玉,以此來表達堅貞不渝的民族氣節和潔身自好的道德品行。至於取名用佳辭美字的現象就更加普遍。像琦、瑤、瑋、碹、鈺、琪、琬、紿、景、英、偉、瓊、誘、填、澄、法、敬、叔、仁、義、彥、承、良、瑛、士等字。在何姓人的名字中是經常出現的。

  當代的何姓人取名用字比古人自由得多。有些字的使用頻率就較高。如福、祿、茂、宏、新、亮、良、德、俊、家、國、勝、平、遠、祥、明、天、芳、金等。這些字主要用於男性名字。女性取名也有一些常用的字,如梅、蘭、菊、香、蓮、英、春、秋、秀、麗、素、珍雲、月、桂、清、淑、花等。

  姓名是時代的沉積岩,一定時間範圍內的姓名必然要反映這一時期的歷史風貌。建國初期的何姓人名多見國、華、新、明、建、榮、中、光、春、平、愛、民等字,合作化時期則有滿倉、滿囤、豐收、互助、國徵、新社、建設等雙音雙字名字,“文化大革命”期間用紅、軍、文、武、志、偉、忠、新、革、聯、勝、衛、東、利等字。同整個社會一樣,“文化大革命”結束以後,何姓人取名用字的政治傾向日益淡漠,逐步具有了用字新穎、情趣高雅的特點。

【訂閱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