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臺灣

走進士林官邸:褪去“神秘外衣”的蔣介石舊居(圖)

2011-01-18 13:18     來源:新華網     編輯:徐維彬

  蔣介石的臺北舊居正逐步脫去最後的“神秘外衣”,從一個歷史場域變為一個文化場域,向民眾敞開大門

  水泥構造、墨綠色的外墻,西式建築體、中式傢具陳設。走在池塘、假山、小徑邊,更能感受到一種中式園林的意趣。

  這就是蔣介石夫婦位於臺北的舊居“士林官邸”正館。歷經數年整修後,今年1月2日,神秘的“蔣家”首度曝光,正式開放民眾參觀。

  士林官邸原為日本侵佔臺灣時期的一個園藝試驗所,蔣介石夫婦于1950年遷入,至1975年蔣介石去世,共在此居住了26年。1996年,士林官邸中蔣氏夫婦做禮拜的教堂凱歌堂和蔣介石為懷念母親所興建的慈雲亭以及周邊部分園區對外開放,而作為蔣介石家庭起居、會客重要場所的正館一直不在開放之列。

  本次開放的正館位於士林官邸西北角,一樓主要用於家庭聚餐和接待賓客;二樓則是蔣介石夫婦的日常起居場所,包括臥房、書房、畫室和辦公場所等。不過由於二樓物品多且未完成整理工作等原因,本報記者只能先入一層一探“蔣家”究竟。

  並不富麗堂皇的正館

  士林官邸所在地在日本佔領臺灣期間是園藝試驗所,始建於1908年。這裡環境清幽,三面環山,1950年被選為蔣介石的官邸。

  蔣介石夫婦來臺後先是居住于陽明山上的草山行館。士林官邸竣工後,蔣介石夫婦于1950年3月搬進官邸的正館,草山行館隨後成為蔣的夏季避暑行館。直到1975年4月蔣介石病逝,在長達四分之一世紀的時間裏,士林官邸成為島內的權力中心,也是見證臺灣當代歷史的一個重要場域。

  1996年,士林官邸公園對外開放,但佔地面積約1300平方米的正館始終沒有揭開“神秘的面紗”。

  熟知士林官邸歷史的中國國民黨黨史館館長邵銘煌在正館開放日當起了各家媒體記者的“導遊”。在一樓入口的穿堂可以看到蔣介石夫人宋美齡的幾幅畫作,這也是官邸訪客等候接見的地方。據邵銘煌介紹,宋美齡是來到臺灣以後才開始師從名家學習繪畫的,不過現在展示的都只是原作的複製品。

  從穿堂進入,再往裏面走是小客廳、餐廳及大客廳。餐廳長桌可以坐16人。小客廳是蔣家家庭聚會的主要場所,壁爐上方挂有蔣介石母親王太夫人的遺像。據説,蔣介石每天都要到這裡向王太夫人遺像行禮。

  特別的是,餐廳和小客廳可以合併打通,成為家庭電影院。邵銘煌説,蔣介石夫婦都十分喜歡看電影,當年熱映的一些片子他們常常先睹為快,像1963年的黃梅調電影《梁山伯與祝英臺》,上映前就在這裡播放給他們夫婦欣賞。據邵銘煌介紹,蔣介石對電影類型的愛好比較廣泛,從劇情片到紀錄片都有涉及,甚至還看過卡通電影,而宋美英因早年留學美國的原因,偏愛美國的西部片。

  最裏邊一間十分寬闊的大廳是大客廳,這裡是當年蔣介石夫婦會見重要賓客或舉辦大型家族聚會的主要場所。大客廳由多個不同的區塊組成,整體上以宋美齡十分鍾愛的“牛舌紅”為主色調,只有屏風、畫作、花瓶點綴,沒有繁複的華麗裝飾。

  邵銘煌告訴記者,正館內的裝潢儘管並不富麗堂皇,但別具美感與品味。這裡的擺設還保持著當年的格局,傢具中少數從大陸帶來,大都是在臺灣新做的。大客廳有4個圓形窗是宋美齡特別設計的,其中3個為玻璃透窗,可將戶外的景色“收入”,而另一個為“假窗”,因為設在與餐廳相隔的墻體上,宋美齡特意親繪畫作于圓框中,這也成為如今正館中罕見的宋氏原作。

  步出大客廳,轉個彎就來到樓前的小花園,一片綠地,幾株綠樹,還有一個不大的魚池和一個大鳥籠子。據説,當年蔣介石閒暇之時會在院子裏喂鳥,飼魚。

  在主人離開之後的日子裏,沉寂下來的士林官邸正館也並非一直都平靜如水。2009年9月,正館在整修期間曾遭遇一場火災,包括蔣介石寢室及前方回廊的一部分被燒。所幸的是,因為撲救及時,正館的主體結構並未受損,經過一年多的整修,在這次開放之前已經完全修復如初。

【訂閱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