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氏宗祠,建於西元一八六九年間,是一座二進式四合院,佔地二點五公頃。正堂前兩側壁肚各書一句:“一等人忠臣孝子,兩件事讀書耕田”
劉氏宗祠緣起
劉氏宗祠位於屏東縣萬巒鄉五溝村,佔地約2.5公頃,是全省規模最大的宗祠,遙尊帝堯、劉邦、劉備為先祖。
在乾隆四十五年間(西元一七八0年),祖先北塘派下連智公(一五一代十世),聲棟公(一五六代十五世)、愛塘派下雲展公(一五二代十一世)、偉芳公(一五四代十三世)及偉鵬公(一五四代十三世)等陸續涉險輾轉來到荒蕪僻地──五溝水,開荒墾地,從事耕種,安居樂業,殺猛打拼,咬姜吸醋,刻苦勤儉,晴耕雨讀,詩禮傳家,購田置産,並而慎終追遠,感念祖先偉業,由愛塘派下應公,應瑞公及廣玉公聯合北塘派下振新公等,為後裔子孫繁榮促進團結,追念祖先及祭祀,以一四二代始世祖“奇川公”及一四七代六世“積書公”為名,于同治三年(西元一八六四年)十一月一日創建本宗祠,歷經六年時間,于同治九年(西元一八七○年)興建完成。 祖堂復於西元一九二一年整修一次,並增建前庭小型廣場、兩側各乙座鴛鴦涼亭及四週圍墻。
宗祠前有一條小河有如護城河衛戍著宗祠,潺潺流水象徵子孫的生生不息、財源滾滾,寬敞外埕前種有百年原鄉“金絲竹叢”,美麗的植栽,乾淨的環境,襯著不遠處的大武山,祠後的檳榔樹,遠山近水,綠樹紅花,劉氏宗祠寧靜優雅地置身於其中 。
建築特色:
劉氏宗祠是一棟“二堂四橫圍屋式”的合院建築。始建於同治三年(西元一八六四年)十一月,但是當時可能只買下部份土地,而其他地方仍屬吳姓所有,並且由於位處與鄰莊聯絡之交通要道,所以“對門有一高橋”。加以日本犯臺,時局動亂,所以這座宗祠整整經過四十五年,即到明治四十一年(西元一九 O八年)才完全建成,且于大正十年,農村經濟景氣時又重修一遍。劉氏宗祠在最初建好時,只有左右兩橫屋,後來重修時,才又加上左右的“然藜閣”與“重光樓”兩門樓。 外橫屋以及花園的巴洛克裝飾圍墻與涼亭,所以,這兩座門樓與橫屋無論材料、構造、尺寸與美學意匠上都與原先不同。甚至其外橫屋還建成當時最時髦的大正樣式洋樓,可以看出當時劉家之財力與在村中的權勢。
一、燕尾屋脊。劉氏祖先劉鰲及其大小兒子,皆考上貢生,故以燕尾造型顯赫其家勢。前門的燕尾線條明亮優雅翹起,脊背則飾以雕花剪黏,正廳的燕尾則因毀於颱風重修之後較樸拙,脊背部份用鏤空花磚則是分散風力、減少承受強風吹刮之虞,頗有「力學」理念。寬廣的明堂,遼闊的視野是別處所無。
二、堂號、門匾、對聯均是典故。劉氏祖先自五胡亂華之後遷至江南,落腳于彭城(江蘇省銅山縣),堂號即是“彭城堂”,在彭城堂四個角落的彩繪,均是畫上蝴蝶。因為“蝶”與“耋”同音,比喻有久遠、長壽之意。彭城堂堂號上方有交趾燒,人物栩栩如生,是文王、武王取天下的故事。正廳堂號旁的門對是“卯金啟瑞”、“乙火騰輝”則是從文字學的觀點去解釋。“劉”→“ :殺也,從‘金、刀’,聲”。東漢流行讖緯之説,故有人持“卯金刀”説,將“劉”字解為“東卯西金,從東方王于西方也”。門樓背面懸挂一門匾“大乙重光”,典故出自劉向。劉向勤於研究歷史、經典,焚膏繼晷。有一天太乙真人路過,見劉向黑夜埋首于案上苦讀,又家徒四壁,老人手持青藜杖,吹出枝頭火照著,教給他許多古書,兩人相知相惜,後來太乙真人送劉向“太乙真人”匾額。要他的後代能好好傚法他那勤學及做事的精神,所以“太乙真人”是要勸勉族中後人,要有勤學的好學精神。同時太乙重光也與大廳的對聯“乙火騰輝,卯金啟瑞”相輝映。
劉氏宗祠的名聯是宗祠大門兩側浮雕和畫像上所題的“一等人忠臣孝子,二件事讀書耕田”。大門“劉氏宗祠”牌匾下的對聯是“金精常照閣、鐵漢尚名樓”。右護龍是“然藜閣”,對聯是“然燈照耀金精府,藜火呈祥鐵漢家”;左邊“重光樓”,對聯是“重登前人沾帝德,光榮後裔報宗功”。這些對聯溯及劉氏家族的祖先勤奮不懈的精神,並勖勉族人要讓這樣的家風照耀在每一個角落。
大廳前兩邊的柱子題“忍是積德門,善為傳家寶”,窗旁的對聯則是“詰誡宗支宜肅睦,叮嚀眾志要賢良”、“處事謙恭禮克盡,居家孝弟順當全”。從上述這些對聯可得知客家人“忠君孝親”、“勤於農耕、讀書”的精神。“教育”真的是客家人最大的投資,由於移民拓墾比閩人晚,先天較有利的條件被佔去,所以得更加辛勞刻苦才有生存的空間啊!
三、彩繪、浮雕均以歷史素材或吉祥意義為主,寓教于圖。例如:“舜耕于歷山”的耕田讀書圖。“蘇武牧羊圖”:勉勵族人傚法蘇武,無論在朝在野,皆能不變節為國效忠,為人謀福利。“楊正跪地圖”:楊正意圖賄賂老師-楊時,老師告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拒收楊正之禮。用此圖訓勉子孫讀書做事要能坦蕩蕩無愧於天地,不可抄快捷方式、走小路。“韓信與張良圖”:韓信忍受胯下之辱,張良在圯上備受一名老人的刁難考驗,兩每人平均因“能忍辱”,故往後“能負重”,告誡劉氏子孫“忍”是傳家寶。
四、宗祠內的家規及陳設。點點滴滴的訓誨突顯劉氏祖先獨到的眼光,摘錄“天下第一家,百歲堂”一匾,內容訓示“夫妻和諧”遠重於出將入相,在現今男女感情多變,家庭危機重重的時代,實在是最佳棒喝。原文如下:“天祝其希,地祝其希,帝祝其希,家內老少亦祝其希!父為宰相,子為宰相,孫為宰相,如我富不如我貴;如我貴不如我父子公孫三及第,如我父子公孫三及第不如我五代夫妻百歲齊。
劉氏宗祠的屋頂中梁挂有“紙燈籠”、“一串粽子”、“兩個用紅紙做成的大稻穀”,分別象徵“出丁”、“金榜題名,高中科舉”、“五穀豐收”。宗祠內有客家人共通之處,神桌下供奉“土地龍君牌位”。奉祀的祖先牌位上有考有妣,而且妣皆稱“孺人(孺人是七品官夫人)”。
宗祠的價值
劉氏宗祠,除了是劉姓族人血緣象徵與精神中心外,他也相當於一個墾務中心,負責收取公業所放佃的入息。每年春秋兩季舉行盛大祭祖儀式,會後宴請派下族人,該日每戶皆要派人參加,遠在外地者亦要兼程趕回。在極盛時期,據説有數百人之譜。其對族人的精神統禦力,還表現在他所在位置“風水”上,以及其建造過程。他坐落于村中最顯眼的地方,座西向東,由於前有河流,所以地勢前低後高,明堂寬闊,祠後樹叢圍繞,在風水形法中,是“前敞後實,環繞圍護”,且宜於藏風聚氣的地方。而其前為一彎“玉帶水”,水前一花園為“近案”,對岸又有高起的廣場為“朝案”中軸線則正對著遠方泰武峰,為其“朝山”。而在其建造過程中,我們也一再發現這一些記載:“對門高橋所擬,而致擱損壞棟宇”、“門戶田土,歸於嘗內”等,從這些記載可以看出,在其建造過程中,透過風水形勢與祖靈崇拜,宗祠達成了對族人精神統馭之目的。
但是,儘管劉氏宗族權勢再大,由於五溝水並非完全的同姓村,所以宗祠就一直無法代替村廟成為全村的信仰中心。同時,在精神信仰上也缺乏統馭力。然而,由於他的特殊與精緻,從萬巒或內埔來,在經過一段兩旁都是檳榔的垂直線條所構成的狹小尺度道路後,一進入村子,眼前馬上呈現一大片豁然開朗的大廣場與河流,劉氏宗祠宏偉的建築便佇立在河的對岸,加上花園圍墻上豐富的巴洛克裝飾,再再吸引路人詫異的眼光。所以,在視覺意像上,無論何姓,倒是都把它當作自己村中的一種象徵,親切的推薦給每一個初入五溝水的訪客,而宗祠前的庭院,也成為五溝村小區活動運動場,白天夜晚,村人常在此活動。而民國七十七年,屏東縣政府更假此舉行“中國農村古農具展”,所以,在這一個層次上,村人對劉氏宗祠,倒是很有認同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