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重慶北路一段向北行,右邊不遠處有一棟十層樓的林氏實業大樓,一至七樓開設中原大飯店,八、九樓為林氏宗親會、世界總會、臺灣省和臺北市會所亦都設在此地。十樓即為全國林姓宗廟所在,廟宇地坪離地二十九點二公尺,屋檐更高達四十一點七公尺,可算是國內蓋得最高的一座祠堂。
林姓宗廟主祀開林太始祖殷太師比幹公。林氏姓源,出自子姓。該宗廟中庭有一幅大壁畫,畫上標有“林姓譜牒”稱:“吾族,西河林氏太始祖殷太師比幹公,出自黃帝之後,為契‘唐虞舜司徒’後,子姓。商湯王十五世孫太丁子,帝乙弟,受辛縐王叔父,以縐太無道,虐民甚,且失天下,疆諫勸易行,不聽,反殺之,剖其心而視之。孔子曰:‘殷有三仁焉,比幹諫而死’。周武王克商,封公之墓。初妃夫人陳氏,有孕避難於長林石室,生男名泉,因賜姓林,賜爵周博陵公,為肇林始祖林堅公焉。吾族河西郡,在河南省有銅盤銘曰:‘左林右泉,茲焉是寶’。”
林氏最大的一次遷徙,發生在東漢末年董卓之亂時,宗族七百四十四人同時流離失所,晉明帝太寧三年(325年),林祿為晉安(在今福建省)太守,始居侯官都西裏,封晉安郡王,卒葬惠安涂嶺九龍崗,是為開粵林氏始祖。十傳至林茂,隋朝初年由晉江遷居莆田,為闕下、九牧始祖。九牧中排行第六林蘊之六世孫女林默娘,二十九歲道成升登仙籍,即臺灣民國所崇祀之天上聖母“媽祖”。
全國林姓宗廟有前後二殿,前殿奉祀的屬民間信仰之諸神明塑像,天上聖母林默祖姑即在其中,籍以糾合林氏之信徒;後殿奉祀開林太始祖殷太師比幹公,開林始祖周傳陵林堅公,開林始祖晉安郡王林祿公,以及歷代列宗之神位,供林氏後裔朝夕瞻仰。
該宗廟當初創建時不在現址。道光十一年(1831年),福建、廣東世系之在臺文武官員,與渡臺林氏先賢,為紀念比幹公一脈相傳歷代列祖列宗之遺緒,共同集資捐建於臺北舊城內文武街南畔——位於今天總統府南側,族人春祭冬嘗祀典,年年行之弗替,管理則交由林本源家林時甫承辦。斯時這座祠堂,名稱“林姓祖廟”,佔地一千六百餘坪,廟貌堂皇,殿宇華麗,堪為全臺各姓祠堂中之冠冕。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日據時代的臺灣首任總督,以籌建總督府衛舍必須貫通馬路為由,林姓祖廟被迫遷移,幾經交涉結果,更移到林本源家在大稻埕建成街的一塊土地上,當時地名下奎府町,即今全國林姓宗廟之位置,終於建立了“全臺林姓祖廟”。
全臺林姓祖廟最珍貴的,是廟堂懸挂嘉祐六年(1061年),宋仁宗御賜“忠孝”鈴以禦寶,雕塑匾額“忠孝家風”一方,赫然昭示于正廳之前。此一陳設是其來有自的,蓋因宋仁宗時,御史大夫林悅呈閱祖譜,皇上以林家世代忠孝,御書“忠孝”二字于譜首,族人遂以“忠孝”為堂號。
原來全臺林姓祖廟,佔地僅三百五十余坪,建地則更局限在二百三十坪,尚包括中廳在內。祖廟外觀呈四合院,正殿主祀開林太始祖比幹公暨太始祖妣陳氏祖媽,併合祀開林始祖考林堅公暨開林始祖妣爵公夫人姜氏、陳氏祖媽,配祀開閩肇基始祖考林祿公暨開閩肇基始祖妣孔氏夫人,及追遠歷代祖考妣一本祖宗神位興開臺先賢,在臺同譜進主之歷代列宗之神位,分祀在東西廊。
舊有建築除房樑、門窗為木質,屋頂係瓦片外,其餘部分多屬石材。地面為長方形石板,支柱為整條圓長型石柱,並刻有詩句對聯,外壁為巨石雕刻龍、虎、花樹等搭砌而成,門前並有石獅子一對。進口處中有巨大木門,上發手繪門神像,前堂左右各有一間廂房,堂內有四根圓石柱,橫樑高懸匾額四方“長山世譜”、“世德相承”、“九牧分支”、“源遠流長”,均係水泥精雕製成,可惜這些原有之古文物,如今都被堆放在庫房中,殊為憾事!
舊有的全臺林姓祖廟,經過了五、六十年的風吹雨打,再加上年久失修,這座古廟內外幾已朽壞殆盡,昔日雄偉華麗之氣勢,早已消逝無蹤,甚且被政府列為危險房屋。更重要的是,族人不蔽風雨祭祀自是諸多不便,因此先於五十一年,將全臺林姓祖廟管理委員會改組為財團法人全臺林姓祖廟;五十八年又擴大組織為全國林姓宗廟,並設立林姓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興建林氏實業大樓,而以八、九樓,及十樓之林姓宗廟分屬於財團法人。自六十五年興工,六十七年完成一至九樓,翌年十月,煥然一新的林姓宗廟全部竣工。至七十年十月八日,始正式舉行落成大典,邀請全球宗親團體代表參加,並藉以成立世界林氏宗親總會,從此奠定國內外林氏歷代祖先之基業。不過,重建落成的“全國林氏祖廟”,全新的鋼筋水泥倣古建築,過多的現代化裝飾擺設,再加上樓中樓式建築,樓柱少、楹聯更少,使得素享盛名的“全臺林姓祖廟”古風舊貌蕩然無存,若從保存古跡的眼光來看,相當不值得!
臺灣俗謂“陳林李許蔡,天下佔一半”,語雖稍嫌誇張,但陳林人口比率較一般姓氏高出甚多,倒是不爭的事實。六十七年的戶口資料顯示,臺灣區林姓已經超過一百三十八萬餘人,佔同一時間總人口數的百分之八以上,僅次陳姓,為本省第二大姓。
遍及國內外各個角落的林姓宗親,每年都會推派代表參與全國林姓宗廟的春秋二祭,以及農曆春節祭祖團拜之活動。春祭于農曆四月四日,秋祭則在國歷十月八日舉行,這兩天林家子弟多半會放下工作,從各地涌向林姓宗廟,習以為常地參拜祖先,飲福聯歡,以發揚中國人慎終追遠、報本溯源之至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