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民俗專家郭坤聰接受導報記者專訪,談了他對廈門宗祠的理解和看法。
廈門宗祠清代最為興旺
宗祠習慣上稱祠堂、家廟,裏面擺著牌位,供奉祖先神主。“每到清明節,後人們都會到宗祠去祭拜,緬懷先祖。在閩南地區,人們一直很重視清明祭奠先人。”廈門民俗專家郭坤聰説,到宗祠拜拜先人便是清明祭拜很重要的一種。
郭坤聰説,廈門的宗祠,從明代開始逐漸較多涌現,清代時最為興旺,民國仍有大批興建。
宗祠的修建,主要由同姓族人捐款集資。一些同姓氏的大家族,還會合建跨地域大宗祠。廈門有許多華僑,民國時期建設的一些祠堂,便是由華僑回鄉捐建的。
目前,陳、林、黃是廈門的三大姓氏。根據之前廈門市姓氏源流研究會的統計,這三大姓氏佔了廈門常住人口的三成左右,每個姓氏都有十幾萬,甚至二十萬人。
“這三大姓氏在廈門有不少宗祠。”郭坤聰説,每個宗祠的形成時間不同,分佈地點也都不同。
家族對祠堂都有管理規則
宗祠不僅是一個家族的象徵,也記錄了一個城市早期開發的歷史。比如廈門港、中華片區一帶,是廈門文化命脈所在,歷史上廈門許多名人都生活在這個區域。郭坤聰説:“廈門老城區曾興建了不少宗祠,它們不僅是這個家族、這個姓氏的象徵,更記錄下城市歷史。”
為了維護宗祠的神聖和莊嚴,保持祠堂的整潔和香火,民間各家族對祠堂都有一套管理規則,比如族人不允許有損害祠堂的行為。一些大的家族,還會設置專門的人來負責祠堂的日常管理和打掃上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