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宴請、議事的鳳凰樓
大政殿及十王亭舊影
清太宗愛新覺羅 皇太極畫像
瀋陽故宮,這座清朝入關前的皇宮深苑,近400年來,一直流傳著人們津津樂道的無盡故事。這些故事,或傳記史載,或民間流傳,均飽含旺盛的生命力,經久不衰。炎炎夏日時令,記者擷取一些瀋陽故宮軼聞,以供廣大讀者茶余飯後、納涼避暑之時消遣。
大政殿徵集匾文
話説老罕王努爾哈赤定都瀋陽、建造大政殿之後,開始在朝野上下徵集大政殿匾額。
大臣們得知後,紛紛展示各自的才華。有的大臣説,匾額為“明鏡高懸”;有的大臣説,匾額應為“乾坤一統”。一時間眾説紛紜,但卻都不合努爾哈赤的心意。於是,努爾哈赤下令:張榜徵集匾文。
一天,努爾哈赤看到一份徵集來的匾文:“木多一撇,正少一橫,一點不見,兩點全欠。”他費盡心思琢磨,只猜出前兩句似乎是“禾”、“止”二字;但後兩句話,卻無論如何也難以猜出是哪兩個字。努爾哈赤覺得,這是文人在戲弄他,頓時勃然大怒,下令將其抓捕問罪。撰寫匾文之人是個年輕書生。兵士們將他帶到大政殿後,努爾哈赤對他説:“如果你能説出這幾句話的道理,我便恕你無罪,否則格殺勿論!”
只聽書生解釋道:“前兩句話是‘移’、‘步’二字;後兩句話是‘視’‘欽’二字。合起來便是‘移步視欽’匾文。”努爾哈赤略一思索,覺得有理。便追問“移步視欽”匾文的含義。書生答道:“把‘移步視欽’四字匾額挂在大政殿上,就是要時刻提醒您,身為一國之君,別忘了百姓疾苦。要常到民間體察民情,才能安民治國。”努爾哈赤聽罷開懷暢笑、連聲稱是,立即下令將“移步視欽”四字刻成匾額,高懸于大政殿之上。
“大政殿徵匾”係“老瀋陽”民間傳説,是否史實無從可考,如今也不見大政殿內有“移步視欽”匾額。舉頭可見的,是高懸的“泰交景運”黑漆金字、乾隆皇帝御筆匾額;兩側殿柱上,還懸挂著乾隆皇帝同時書寫的近6米長對聯。其上聯為:“神聖相承,恍睹開國宏猷,一心一德”;下聯為:“子孫是守,長懷紹庭永祚,卜世卜年”。
史載,瀋陽故宮大政殿的匾額、對聯,均書寫于清代乾隆十九年(1754年)。當年的農曆五月初四(6月25日),時年44歲的乾隆皇帝從圓明園出發,開始第二次東巡祭祖。來到瀋陽之後,乾隆皇帝為瀋陽故宮大政殿、崇政殿、文溯閣等諸多建築題寫了匾額、對聯。
皇太極獨尊“面南”
作為“孤家寡人”,歷代皇帝都是“面南獨尊”;而眾大臣則必須“面北稱臣”。然而,皇太極即位初期,每逢重大典禮之時,面南而坐的,卻並非皇太極一人,而是與其他三大“貝勒”並排面南而坐。為達到“面南獨尊”之目的,皇太極著實費了不少心思。
於是,皇太極一方面提拔重用聽話的兄弟子侄,一方面對其他三大“貝勒”依次下手。首當其衝的,是二“貝勒”阿敏。阿敏的父親舒爾哈齊,被他親大爺努爾哈赤治罪而死;阿敏的生母又因傳謠被殺。阿敏原本就心懷不滿,皇太極繼位後,他更加心懷不平,時有不遵諭旨的言行。對此,皇太極表面上未加理會,但卻暗記在心。
後金天聰四年(1630年)四月,剛剛奪下河北遵化、灤州、永平、遷安四城,皇太極命阿敏前往鎮守。遇到明軍攻擊後,阿敏虛晃一槍便退回瀋陽。皇太極終於找到把柄,給阿敏定下16大罪狀,按律本當斬,皇太極則假惺惺特赦,免其一死,革除阿敏“貝勒”頭銜兒,降為“庶人”,沒收其所有財産,關押圈禁,致使二“貝勒”阿敏,從此退出政治舞臺。
三“貝勒”莽古爾泰,是皇太極的同父異母兄長。表面上,莽古爾泰對皇太極言聽計從,但心中暗自不服,並且偶有流露。
後金天聰五年(1631年),皇太極率軍攻打大淩河城時,因部將輕率冒進,兩藍旗損失了一些兵將。統領正藍旗的莽古爾泰,到大帳中見皇太極,請求把本旗兵將調回;皇太極指責莽古爾泰部將不聽差遣。於是,二人發生爭執,莽古爾泰手握佩刀怒目而視。他倆的十弟德格類上前勸阻時,莽古爾泰已將佩刀抽出半尺長(史書記載稱之為“御前露刃”,不啻“刺王殺駕”)。後來,儘管莽古爾泰向皇太極請罪,但皇太極仍不依不饒,將莽古爾泰降為一般“貝勒”,並沒收其部分人丁,罰沒若干馬匹,以及一萬兩白銀。於是,三“貝勒”也蔫兒了。
至此,原來的三大“貝勒”,僅僅剩下代善一人了。由於代善年長功高,又擅長明哲保身,致使皇太極難以抓到把柄。皇太極只好對代善採取懷柔政策,使之俯首帖耳,不得造次。
從後金天聰六年(1632年)正月初一起始,皇太極在瀋陽故宮大政殿寶座上“面南獨尊”;而莽古爾泰、代善,則在正座東西兩側斜坐;群臣面北膜拜。
皇太極家庭人口
清朝入關前,瀋陽故宮內皇太極的大家庭,究竟有多少人口兒,須看有關史料記載。
《星源集慶》記載,皇太極共有后妃15人。其中,娶自滿族各部的6人:元妃鈕祜祿氏、繼妃烏拉納喇氏、側妃葉赫納喇氏、庶妃納喇氏、庶妃顏扎氏、庶妃伊爾根覺羅氏。娶自蒙古族各部的7人,其中,有6人姓“博爾濟吉特氏”,分別封為皇后、宸妃、貴妃、淑妃、莊妃、側妃,一人姓“奇壘氏”,為庶妃。此外,尚有二位庶妃姓氏失載,無法知其民族。
這15個后妃,是在30多年中,皇太極陸續納娶的。
皇太極共有11個兒子:長子豪格,生於1609年,母親繼妃烏拉納喇氏;次子洛格,生於1611年,母親繼妃烏拉納喇氏,11歲時早夭;三子洛博會,生於1611年,母親元妃鈕祜祿氏,7歲時早夭;四子葉布舒,生於後金天聰元年(1627年),母親庶妃顏扎氏;五子碩塞,生於後金天聰二年(1628年),母親側妃葉赫納喇氏;六子高塞,生於清代崇德二年(1637年),母親庶妃納喇氏;七子常舒,生於清代崇德二年,母親庶妃伊爾根覺羅氏;八子生於清代崇德二年,母親關雎宮宸妃海蘭珠,數月後夭折,未及取名;九子福臨,生於清代崇德三年(1638年),母親永福宮莊妃布木布泰;十子韜塞,生於清代崇德四年(1639年),母親庶妃,姓氏失載;十一子博穆博果爾,生於清代崇德六年(1641年),母親麟趾宮貴妃娜木鐘。此外,皇太極還有14個女兒。
由此可見,清朝入關之前的瀋陽故宮內,皇太極大家庭的人口,最多時應在30人以上,最少時也能將近20人。
皇宮內新春家宴
清朝入關前,瀋陽故宮內時常舉行大小宴會。其中的“新春家宴”最具生活氣息和滿族特色,只有皇帝及其家人才有資格參加。現舉後金天聰六年(1632年)“新春家宴”為例,管窺一斑。
後金天聰六年正月初二,皇太極特請諸位兄弟子侄,到瀋陽故宮內赴宴。其中,因為代善既是長兄,又是大“貝勒”,於是,皇太極特意派七兄阿巴泰、長子豪格、額駙(駙馬)楊古利前往邀請。另一位兄長莽古爾泰,雖然剛被罷黜,但畢竟曾是四大“貝勒”之一,並且依然為“貝勒”兼正藍旗統領。所以,皇太極也委派九弟巴布泰、十一弟巴布海等人前往邀請,以示對他們的特殊尊重。
二人到來時,皇太極以本家主人身份,在瀋陽故宮大清門外迎接,並施“以弟事兄”之禮請他們入殿。就坐時,皇太極請代善居中而坐。代善自然再三謙讓,請皇太極坐在中間。皇太極則説:“上朝時我居中面南而坐,那是國禮。今天是家宴,應按家禮,還是請兄長坐在中間。”可代善仍堅持不肯。於是,皇太極坐在禦榻左側;請代善坐在禦榻右側;左面另設一榻請莽古爾泰落座。
眾人就坐飲茶完畢,皇后、妃子給“大貝勒”代善拜年。此時,皇太極離坐站在一旁,並對代善説:“我是一家之主,她們是給你一人行禮,我不應該一同坐在那兒。”眾后妃行禮之後,開始擺設宴席。30桌菜肴,總共用了3頭牛、一匹馬、5隻羊。滿族風俗,設宴時主人應跪地向尊長敬酒。皇太極要按此禮敬酒時,代善執意不肯。於是,皇太極改為跪在禦榻上向代善敬酒。家宴過程中,皇太極向代善敬酒3次,向莽古爾泰敬酒一次。阿巴泰等眾人也輪番上前敬酒。平素,皇太極、代善均不喝酒,但在“新春家宴”上,他們也互相勸飲,喝得面紅耳赤。
“新春家宴”結束前,皇太極把自己的狐皮帽、緞面貂皮裘等,贈送給兩位兄長。按照平日禮節,得到皇帝賞賜後,必須磕頭謝恩。當代善、莽古爾泰準備叩頭謝恩時,皇太極馬上制止,並説:“從我即汗位以來,兩位兄長還沒到過我家。今天把你們請來做客,怎麼能讓兩位兄長空手而歸呢?所以,送一點兒東西聊表心意,不必叩謝。”代善、莽古爾泰告辭時,皇太極一直送到瀋陽故宮大清門前,目送二人開工後,方才返回。
初二“新春家宴”之後,翌日初三,皇太極再設宴15桌,請諸位姑母、姐妹,入內廷賜宴。初四,兩白旗統領阿濟格、多爾袞、多鐸三兄弟,在瀋陽故宮進宴45桌宴請。初五,皇太極在瀋陽故宮設宴15桌,宴請幾位嫂子、姨母等。初六,“大貝勒”代善,在自己府中設宴40桌,宴請皇太極等。正月十三,阿巴泰設宴40桌,宴請皇太極等。瀋陽故宮皇室的“新春家宴”,體現了滿族過年傳統風俗。
後宮主皇后“哲哲”
瀋陽故宮的後宮之主“哲哲”,並非皇太極第一個妻子。1614年,年僅15歲的“哲哲”出嫁時,皇太極已有兩個妻子:一是後金開國功臣額亦都的女兒,當時已生有一個兒子的元妃鈕祜祿氏;二是烏拉貝勒博克鐸之女,當時已生有兩個兒子的繼妃烏拉納喇氏。
“哲哲”係博爾濟吉特氏,父親是科爾沁部“貝勒”莽古斯,為元太祖成吉思汗之弟、哈布圖哈薩爾的第十七世孫。以往,“哲哲”父親與努爾哈赤一見面就幹仗。早在1593年,“哲哲”父親就與弟弟明安一道,率兵萬餘人,與葉赫等部落組成“九部聯軍”,合攻努爾哈赤,結果被努爾哈赤殺得狼狽逃竄。後來,“哲哲”父親見建州女真勢力日益強大,便化干戈為玉帛,與努爾哈赤及其兄弟子侄通婚修好。於是,博爾濟吉特 哲哲,便嫁給了皇太極。
“哲哲”剛嫁給皇太極時,元妃、繼妃二人都應排在她之上。但是,從後金天命後期開始,後金政權愈發重視與蒙古族各部、尤其是科爾沁部聯盟。皇太極即位後更是變本加厲。於是,“哲哲”地位逐漸上升,瀋陽故宮的後宮建成後,“哲哲”便成為“清寧宮國主大福晉”(皇后)。清代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舉行了冊封典禮,授予“哲哲”皇后金冊金印。從此,“哲哲”成為大清國的第一位皇后。她的已故父親莽古斯,被追封為“和碩福親王”;母親被封為“和碩福妃”。
有關史料中,很少記載“哲哲”皇后軼事,只記載了她先後生下三個女兒:皇次女“固倫溫莊長公主”、皇三女“固倫端靖長公主”、皇八女“固倫端貞長公主”。“哲哲”的三個女兒,都下嫁給了蒙古貴族。“哲哲”一生最為遺憾的,是她沒能生男孩兒。順治皇帝繼位後,尊封“哲哲”為皇太后。清代順治六年(1649年),“哲哲”病故,終年51歲,與皇太極合葬于瀋陽昭陵(北陵)。 (邱宏視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