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觀西臺吳氏大宗祠----位於泉州城區涂門街大人巷吳厝埕,1992年泉州市人民政府公佈為市級重點文物保單位。為明代官邸和清代宗祠混合一體的富有特色的明清古建築,其規模宏大,氣宇不凡,四進五開間,保存基本完好,總建築面積1177平方米,佔地1600平方米。
原為明 萬曆十一年癸未(1583年)進士、 翰林庶吉士、監察御史吳龍徵的宅第,因其官任東觀侍讀、西臺御史,故稱“東觀西臺”,明、清沿襲為地名。清代狀元吳魯亦居此。
晉代衣冠南渡,中原吳氏南來散居晉江一帶很多,支脈繁多(據現在初步調查散居泉州境內吳氏人口達30多萬人)。
清 光緒年間,泉州各地吳氏宗親共議興建府級合族吳氏大宗祠,吳龍徵的九世孫吳朝詮慨然將“東觀西臺”第宅前三進獻出,留後一進自居。於是族人在1890年4月開始改建,由於清末民不聊生,籌建工作進展緩慢,歷時5年。當建至第4年,晉江錢頭村人吳魯(字肅堂)以光緒庚寅一甲一名進士殿選狀元,為閩南吳姓千百年來所未有,族人額手稱慶,遂加速完成宗祠建築,並於祠前豎起狀元旗桿。由於吳魯從翰林院修撰,典試陜西,後又督安徽學政,稽延5年,至1895年才衣錦還鄉,於是狀元大會族親,並在大宗祠舉行春祭典禮。而後吳狀元親自為大宗祠撰書《溫陵合族吳氏祠堂記》,經刊刻後與原有由西埔村清光緒乙醜恩科舉人吳拱震所作《溫陵吳氏大祠堂記》、進士吳增作文吳拱震書寫的《東觀西臺族史和吳氏大宗祠》三碑並立於大宗祠內。宗祠正廳有一匾額《狀元宰相》係為南宋 狀元吳潛所立。吳潛以四子分四溪後裔散居南安、晉江一帶。吳潛是南宋大詞人,著有《履齋集》等。卒後墓葬在南安境內,由此吳氏大宗祠為其立匾紀念。
100多年來,這座名祠幾經滄桑世變。民國初,地方不靖,淪為兵營。抗戰勝利後,泉州吳氏宗族的名士賢達呼籲在宗祠建立文化教育機構,以避免兵燹之毀。當時黃龍族裔和磁灶吳裔積極響應,組成“泉州延陵吳氏家族聯誼會”,藉以培養人材,保護文物。後當局在吳氏大宗祠設立“雙忠講武國民學校”,該校解放後併入泉州第二中心小學,吳氏大宗祠又成為市總工會設立的工人俱樂部。百源泉州工人文化宮建成後,俱樂部遷出,又成為泉州高甲劇團團址。1966年文化大革命時成為紅衛兵總部,又先後被海濱食品廠、皮革廠佔用。1980年,由南音樂團使用。近年由海內外吳氏族裔出資重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