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各地宗祠

走訪福建莊氏祠堂:懷恩的祠堂 情牽兩岸

2013-04-27 09:39     來源:台灣網     編輯:普燕

走訪福建莊氏祠堂:懷恩的祠堂情牽兩岸金碧輝煌的莊氏祠堂正廳。 本報記者 劉深魁 攝  

    20日,記者前往海滄新陽街道祥露村,探訪情牽兩岸的莊氏祠堂,一場大雨不期而至,在如簾的雨水中,祠堂煥然一新,院內幾簇翠竹、盆栽搖曳生姿,仿佛向來客訴説這裡的前世今生。

  “分兩批,一組去金門,另一組到高雄,邀請更多宗親回來。”走進祠堂,恰逢懷恩堂董事會開會,商量赴臺聯誼一事,78歲的董事長莊恭標帶頭表態。每年的農曆九月初九,是祥露莊氏祭祖的日子,遷居臺灣、香港,以及東南亞的莊氏宗親,不少人都會趕回來。

  “莊氏祠堂,又稱懷恩堂,是祥露莊氏開基祖勤勵公明永樂年間擇地而建,距今數百年。”73歲的莊友賢介紹説,雖歷經風雨及數次修葺,其古色古香的建築風貌猶存。最近一次修繕在2005年,擴建左側護厝,及周邊圍墻和大門,懷恩堂始得今貌。“祖祠是海內外莊氏後裔的根脈,修建過程中,海內外莊氏宗親全程參與了籌劃,並紛紛捐款。”莊友賢説。院內一塊“修繕懷恩堂碑志”,見證了臺灣宗親的祖地情深:臺灣各地宗親共捐款20余萬元。

  懷恩堂,是一座典型的閩南傳統建築,土木石結構,抬梁式構架,懸山頂,由前後兩進主體建築及護厝組成,築造精巧。尤其祠內木雕、石雕十分精美,木雕的獅子、花卉,石雕的蟲鳥、麒麟,栩栩如生,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之所以叫‘懷恩堂’,還有一段傳奇的故事呢!”莊恭標説,明宣德年間,勤勵公兄長永吉公遭人誣陷入獄,勤勵公變賣家産赴京申冤,得到藩府彭公、臬司王公、邑侯朱公等人相助,永吉公得以出獄,勤勵公遂作懷恩記藏櫝于祠堂祀之。經此劫難,莊氏後裔為感念諸公恩典,祥露家廟故號“懷恩堂”。

  懷恩堂的源遠流長,與世代傳承的莊氏家訓息息相關。《祥露莊氏族譜》記載,勤勵公積德行善,作家訓十則,以誨子孫,曰“奉祖先、孝父母、親兄弟、和姐妹、睦鄉鄰、教子孫、修德行、戒惡習、獎名節、講勤儉”。數百年來,“家訓十則”代代相傳,衍播兩岸,流淌進每一位莊氏後裔的血脈中。時至今日,家廟內的朗朗書聲,早已湮沒在歷史長河中,今人唯有從留存的一副楹聯,“錦繡尊嚴日月昭欽崇禮典,懷恩懿訓世代傳篤念倫常”,窺知莊氏一族嚴謹的家風。

  “遺千金不如傳一經。”莊恭標告訴記者,“莊氏家訓,內容包括修身養性、親鄰相處、持家治業等各個方面,是老祖宗留下的寶貴財富。”董事會正考慮把家訓裝訂成冊,並邀請專家解讀,在每年祭祖的時候,組織全體族人、宗親學習,以最好的方式把“莊氏家訓”傳承下去。

  “懷恩堂還有一件非常珍貴的文物,吸引了不少遊客慕名前來。”跟隨莊友賢來到左側回廊,一塊兩米見方的碑刻映入眼簾,碑首雕“二龍戲珠”,基座刻“瑞獸麒麟”,抬頭上書“重修懷恩堂碑記”七個大字,落款為“同治癸酉年九月立”,數百年的風雕雨蝕,碑刻有所破損,不少文字已無從辨識,大體是懷恩堂由來、修繕因由云云。“這是祠堂首次大修時所立,距今已經140多年,它是莊氏祖祠百年變遷,及莊氏世代繁衍、遷居海外的最好見證,希望文物部門儘快進行維護。”莊友賢説。

  得益於良好的家訓族風熏陶,祥露莊氏一族名人輩出,僅遷居臺灣地區及東南亞等地的莊氏後裔,在史冊上留下不少濃重筆墨。愛國華僑莊銀安,是辛亥革命的堅定支援者,長期擔任南洋各埠中國同盟會總代表,一生投身民族大義。此外,明末清初,勤勵公派下六房後裔渡海去金門,定居西埔頭,為金門莊氏始祖。其後不斷遷居澎湖、馬祖及臺灣島。如今,金門莊氏後裔逾2000人,其中原金門議長莊良時便是祥露裔孫。近年來,金門莊氏宗親經常組團返鄉祭祖。

  海滄區文化館副館長黃達綏:祥露莊氏祠堂,連同留存的碑刻、木雕、石雕等,具有一定的藝術價值和文物價值,尤其對於研究閩臺兩地的家廟類型及演變有較高的價值。同時,該建築所蘊含的獨特祠堂文化,對海內外莊氏後裔具有潛移默化的積極影響,拉近了兩岸莊氏宗親的血脈親情。(記者 劉深魁 通訊員 鄭美玲)

【訂閱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