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姓氏稱謂

中國古代的姓、氏、名、字、號(二)

2010-11-03 14:44     來源:中國姓氏網     編輯:徐維彬

  二、“氏”


  由於人口的繁衍,原來的部落又分出若干新的部落,這些部落為了互相區別以表示自己的特異性,就為自己的子部落單獨起一個本部落共用的代號,這便是“氏”,當然也有的小部落沒這樣做,而仍然沿用老部落的姓的。有的部落一邊沿用舊姓,一邊有自己的“氏”。這些小部落後來又分出更多的小部落,它們又為自己確定氏,這樣氏便越來越多,甚至於遠遠超過原來姓的規模。


  從時間上來講,這已是父系氏族社會的事情了,氏帶上了這個時代的烙印。所以“氏”可以説是姓的分支。《通簽外紀》説:“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就很能説明二者的關係。“姓”是不變的,“氏“是可變的。顧炎武也説“氏一傳而可變,姓千萬年而不變。”秦漢之前,姓和氏在不同場合使用,哪些人有姓,哪些人用氏有嚴格規定,漢代以後,姓氏不加區分,姓氏合一,統稱為姓。最明顯的標誌是《史記》,根據現有姓氏、推究它們的來源或者説最初確定它為姓氏的緣由,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


  (1)前面提到過,帶女字旁的姓氏如:娰、姬、姜、媯、贏等,這是母系氏族社會女性崇拜的反映。有些直接就是女族長的名姓稱號。
  (2)以動植物或其他自然物為姓氏。如馬、牛、羊、豬、蛇、龍、柳、梅、李、桃、花、葉、谷、麥、桑、麻、粟、山、水、林、木、風、雲、河、江、金、石、鋼、鐵、玉等,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部落的圖騰。
  (3)以封國、采邑或職官、爵位為姓。如齊、楚、燕、韓、趙、魏、秦、魯、蔡、鄭、陳、宋、阮;司徒、司馬、司空、樂正、宰、上官、太史、少正、王、侯、公孫、伯子等,由於古代封爵職官名目繁多,故此類姓很多。
  (4)以出生地、居住地或職業為姓,如姚(虞舜生姚墟)、東方(伏羲住處)、西門、東門(魯莊公子遂後代封住地)、東郭、南、百里、歐陽(越王勾踐,被封在烏程歐陽亭)、陶、巫、卜、醫等。
  (5)以祖先族號、謚號為姓。如唐、虞、夏、商、周、殷,文、武、昭、穆、康、莊、宣、平、成等。
  (6)其他(在姓中還有幾種變種,突變情況):
   A、皇帝賜姓。如劉邦賜項伯姓劉。李煜賜奚廷圭(墨務官)姓李。
   B、為避災難而改姓。如伍子胥在吳被殺後,子孫逃到齊國,改姓王孫;陳厲公子陳完,在陳內亂後逃到齊國做了大夫,改姓田。
   C、為避皇帝或聖人諱而改姓。如荀改孫,莊改嚴,丘改邱等。
   D、嫌原姓複雜、字多而改姓。如司馬簡姓司或馬或馮,歐陽簡姓歐。
   E、少數民族主動從漢姓。如北魏孝文帝規定鮮卑族人改用漢姓如陸、穆、賀、于等,皇族帶頭,由原來的姓拓跋改為姓元。
   F、另外,拓跋、單于、宇文、長孫、呼延、尉遲、耶律、完顏,愛新覺羅等都是少數民族姓的漢語譯音。有些少數民族姓在譯成漢語後,嫌字太長就簡化,如愛新覺羅,改姓羅,金。從以上可看出,同姓不一定一家。


  今天在公共社交場合的“貴姓”、“尊姓”、“按姓氏筆畫為序”中的姓,實際上包括了古姓、氏這兩方面的內容。


  另外,古代姓氏還有幾點值得注意:


  ①戰國前,貴族才有姓氏,貴族男子稱氏,女子稱姓。因為“姓所以別婚姻”,“氏所以別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通志氏族略序》)顧炎武在《日知錄》中説:“考之於《傳》,二百五十五年之間,有男子而稱姓者乎?無有也。”   那麼男子稱什麼呢?1、貴者稱氏;2、賤者則以職業概括之。如奕秋、庖丁、匠石、醫和、優孟,這些職業名後來才成了姓。當時是通稱。
  ②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禮不娶同姓”,“父母同姓,其出不蕃”(《左傳》),“同姓不婚,惡不殖也”。(《國語》)有人認為裏面隱含了樸素的優生學。
  春秋時,魯昭公娶吳女為夫人,兩人都姓姬,乃改夫人姓孟,稱吳孟子。
  ③因為“姓”起著“別婚姻”的作用,貴族男子又不稱姓,故女子稱姓特別重要,為了給待嫁或已嫁的同姓女子加以區別,就形成了對女子的特殊稱呼,在姓的前後加前綴、尾碼。
  A、前綴用排行:孟、伯、仲、叔、季。如孟姜、伯姬、叔隗。 
  B、以夫家的采邑、謚號為前綴:如晉姬、武姜、文贏。
  C、加氏、女、母、姬、媼、嫗等尾碼,如張氏、商女、孟母、吳姬、趙媼等

【訂閱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