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常識薈萃

清明寒食正當時:相傳寒食節為紀念介子推

2009-04-03 09:58     來源:SRC-91     編輯:楊笑
  再過兩天就是清明節,在春光明媚,桃紅柳綠的三四月間,中國傳統習俗中最重視的節日之一就是清明節了。“清明”本為節氣名,後來加了寒食禁火及掃墓的習俗才形成清明節的。

  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寒食節是在冬至後105天,也就是距清明不過一天或兩天。一般都説寒食節源於“之推綿山焚身”的故事,為了紀念介子推死難日在這天禁止生火,吃冷飯,以示追懷之意。真正起源,是源於古人因季節不同,用不同的樹木鑽火,有改季改火之俗,換新火時,當新火未至,就禁止人們生火。總而言之,這個節日的主要節俗就是禁火,人們只能吃備好的熟食、冷食。後世隨著時間的遷移,逐漸把寒食的習俗移到清明之中,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鬥卵(鬥雞蛋)等等風俗,“清明”從二十四節氣之一變為一個重要節日“清明節”,成為民間第一大祭日。

  歷史上的寒食食品多數寓意深刻,種類也很豐富,包括寒食粥、寒食面、寒食漿、青精飯及餳等;寒食供品有面燕、蛇盤兔、棗餅、細稞等;飲料有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數十種之多。寒食節的食品到現在大多已經失傳,但也有一些流傳至今。

  -古意盎然的青糰

  “相傳百五禁煙廚,紅藕青糰各祭先”,這首《吳門竹枝詞》詩説的就是人們在清明節吃冷食青糰,並用紅藕、青糰祭祀祖先,其中所説“百五”,是指冬至過後105天為寒食。清代《清嘉錄》對青糰有更明確的解釋:“市上賣青糰熟藕,為祀先之品,皆可冷食”。

  清代文學、美食家袁枚的《隨園食單》中,對青糰的製作有翔實記載:“搗青草為汁,和粉作團,色如碧玉。”青糰,又叫艾團,是一種用草頭汁做成的綠色糕團,有的是採用青艾,有的以雀麥草汁和糯米一起舂合,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然後包上豆沙、棗泥等餡料,用蘆葉墊底,放到蒸籠內。蒸熟出籠時用毛刷將熟菜油均勻地刷在糰子的表面,所以青糰碧青油綠,糯韌綿軟,甘甜細膩,清香爽口,從色彩到口感都有著春天的氣味,是清明與寒食節時南方民間的一道傳統點心。

  據考證,“青糰”之稱大約始於唐代,至今每逢清明,江南幾乎家家戶戶蒸青糰,雖然青糰流傳千百年形制未變,但現在人們更多的是應令嘗新,青糰作為祭祀的功能日益淡化。

  北京近些年清明節前應時售賣青糰的也漸多,南味糕點鋪或者超市都見有售,不過多是用保鮮膜包裹好的一個個青碧的小糰子(我也曾見到個別綠得異樣的青糰,令人生疑:用的不是草汁是色素吧?),我嘗試過冷吃,尤其是放過冰箱後,硬邦邦的很不好吃,加熱再晾到微溫時就比較適口。

  據醫生指教,青糰中的糯米冷卻後容易反生,極不易消化,而且其中的營養結構也會被破壞,務必先加熱後食用。

  -老北京傳統的“寒食十三絕”

  近年有民俗專家建議,傳統的“寒食十三絕”——即具有老北京特色的十三樣寒食節涼食,應儘快“打包”申遺,以免斷了傳承。不論這是否能夠實現,姑且逐一看看這些小吃的故事。

  薑絲排叉,不但是北京傳統小吃,也是北京茶菜的一個品種。茶菜是滿族、回族禮儀性食品。滿族人在設席宴客時,習慣用茶及茶食為先,然後才是冷葷、熱菜、甜食、湯等,一定按順序上。回族人不飲酒,但為了禮節,多以茶代酒,因而茶菜是必不可少的。

  硬面餑餑,是一種似燒餅大小的混糖戧面火燒,入口有咬勁,微甜且香,用手一掰掉渣。現在已經“無影無蹤”。

  焦圈,形似炸麵包圈,色澤深黃,形如手鐲,焦香酥脆,常作為另一種北京特有小吃豆汁兒的配菜食用。但是在今天的營養學看來,太過油膩, 最好少吃。

  糖卷馃,可以説是最具特色的清真節日食品,主料為山藥和大棗,皆有滋補作用,也是一道藥膳。

  豌豆黃,是北京春夏季節一種應時佳品。豌豆利小便、止渴,和中下氣。按北京習俗,農曆三月初三要吃豌豆黃。因此每當春季豌豆黃就上市,一直供應到春末。北京的豌豆黃分宮廷和民間兩種,故事裏又和慈禧老佛爺有關,據傳説西太后最喜歡吃了。

  艾窩窩,也屬春秋品種,現在一年四季都有供應。原為“禦艾窩窩”,後來在明代傳入民間,《金瓶梅》中記錄當時流行的美味中就有艾窩窩。

  馬蹄燒餅,兩層薄皮,內空,形似馬蹄,現在也已沒有售賣的了。

  螺螄轉兒,因其形似而得名,舊時小吃店常把當天售不完的螺螄轉兒,用微火烤幹水分再賣,烤幹了叫“幹迸兒”,用於下酒,所以北京有句口頭語“幹迸兒就酒嘎巴脆”。

  馓子麻花,古名為“環餅”、“寒具”,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谷部》中十分清楚地交待説:“寒具即食馓也,以糯粉和面,入少鹽,牽索紐捻成環釧形,……入口即碎脆如淩雪”。可見馓子麻花的古老。

  驢打滾,豆面糕又稱驢打滾,以黃豆面為其主要原料,稱“驢打滾”呢?似乎是一種形象比喻,在黃豆面中滾一下,如驢打滾揚起灰塵似的。《燕都小食品雜咏》中就説:“黃豆黏米,蒸熟,裹以紅糖水餡,滾于炒豆面中,置盤上售之,取名‘驢打滾’真不可思議之稱也。”

  蜜麻花,又稱糖耳朵,因為它成形後形狀似人的耳朵得名。

  糖火燒,老北京人都知道通州有三寶,其中之一就是大順齋的糖火燒,據説上世紀六十年代來訪的外國政要還特意帶它回國呢。

  芝麻醬燒餅,無需多説什麼。它的一個兄弟“澄沙燒餅”倒有點意思,因為豆沙餡要從邊上露出一些,別名“蛤饃吞蜜”。

  -當令美味——清明螺,抵只鵝

  清明時節,正是螺螄豐滿、肥美的時候,因為這個時節螺螄還未繁殖,螺肉最肥嫩鮮美,是採食螺螄的最佳時節,故此,民間有“清明螺,抵只鵝”的説法,也可見清明螺螄的美味了。

  (譚璐)

【訂閱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