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時事  >   熱點聚焦  >   中美網際網路論壇  >   滾動播報  >   正文

周鴻祎:IOT時代網際網路企業商機巨大

2014年12月04日 15:35:00 來源:新京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周鴻祎:IOT時代網際網路企業商機巨大

  360公司董事長兼CEO周鴻祎發表主題演講。

  美國時間12月2日至3日,第七屆中美網際網路論壇在美國華盛頓舉行,360公司董事長兼CEO周鴻祎代表中國網際網路企業出席併發表了“IOT時代的用戶資訊安全三原則”主題演講。他認為,IOT(Internet Of Things)時代對中國網際網路企業是巨大的機會。

  所有人變得透明,未來安全隱患更嚴重

  在第七屆中美網際網路論壇上,中美雙方代表圍繞網際網路方面的各項議題進行深入交流。

  中美網際網路論壇由中國網際網路協會和美國微軟公司聯合舉辦,已成為中美在網際網路領域開展交流合作的重要平臺。

  周鴻祎在演講中表示,下一個五年,網際網路安全的挑戰更加艱難。傳統的網路安全邊界被打斷,網路攻擊帶來的物理傷害後果更嚴重,而海量數據很多都與人的隱私有關,所有人都變得透明,帶來一個全新的安全隱患。

  因此,360提出用戶保護三原則:首先是用戶數據應該歸用戶所有;其次,用戶有知情權和選擇權,有權不允許網路公司使用自己的數據;再次,公司有更大的責任保護用戶數據,對數據進行安全存儲、安全傳輸。

  本次中美網際網路論壇的主題為“對話與合作”,下設“大數據和雲服務”、“網際網路接入”、“網際網路治理”和“經濟發展與社會利益”等四個分論壇。

  在美期間,中方代表團還將與微軟CEO納德拉、蘋果公司首席執行官蒂姆庫克、Facebook首席執行官扎克伯格、亞馬遜公司創始人貝索斯、高通公司董事長雅各布、IBM董事長葛睿蘭等美國網際網路旗幟性人物進行會談交流。

  中國網際網路並非美國網際網路“複製品”

  作為本次中國網際網路企業代表,周鴻祎表示,中美網際網路論壇為中美兩國網際網路業界的交流與合作提供了一個平臺,這是中美網際網路從業者相互交流、緊密合作、共用技術成果的機會。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帶來了智慧硬體的繁榮,産生海量、多樣的大數據,將使人們共同進入一個萬物互聯的大數據時代。

  周鴻祎透露:“360也在積極佈局海外,包括將免費殺毒的理念帶到了美國市場,為美國網民提供優質、免費的網路安全産品和服務,我們希望通過中美網際網路論壇這一平臺,與兩國的網際網路企業加強交流,共同探討網際網路行業新的趨勢,新技術和新的理念,推動中美乃至全球網際網路的繁榮與發展。”

  周鴻祎認為,中國的網際網路並不是美國網際網路的鏡像或是複製品,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網際網路大國之一,也是萬物物聯和雲計算的大國,過去都是美國網際網路模式到中國來,但未來,相信會有更多中國創造的模式,從中國出發,到美國來。

  他説,在美國網際網路創業公司年輕的創業者身上,能感受到三個鮮明的特點:第一是與眾不同的精神。這是創新精神的一個重要特徵,創業者們會有形形色色、甚至是匪夷所思的想法;第二是産品經理精神。美國的創業者,每個人都是産品經理,喜歡津津樂道地談自己創作的産品,大家都會聚焦在産品上;第三是顛覆精神。在美國,一個十八九歲的創業者,都懷揣用産品改變世界的夢想,他們的目標就是要挑戰今天的大公司。

  “美國的網際網路創業者在專業領域經過深入的思考,做得很專注。這是中國網際網路需要向美國網際網路同仁學習的地方。”周鴻祎同時表示:“雖然很多美國投資商認為中國網際網路産業是美國網路的追隨者;但中國的網際網路也並不是美國網際網路的鏡像或是複製品。”

  智慧設備商機巨大

  周鴻祎還提到了360免費安全模式的例子,360的免費安全模式正是網際網路産業中真正的中國創造。當初360赴美國上市期間,找不到一個參考的模式,就只好硬著頭皮給美國投資者們解釋:360就是“免費安全+開放平臺+廣告和增值服務”。

  過去都是美國網際網路模式到中國來,但360免費的安全模式得到了全世界主流資本的認可,這是第一個中國創造的模式。

  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高速發展和智慧設備的迅速普及,網際網路化的人們生活將進入IOT(Internet Of Things)時代,這對中國網際網路企業同樣是巨大的機會。

  周鴻祎介紹,360的兒童智慧手錶已經是中國銷量最大的智慧手錶,與當前業界流行的産品相比,360兒童手錶更注重於兒童安全、保護兒童不受侵害;它的核心功能都是圍繞如何解決孩子走丟的問題展開,是一個針對細分人群的産品。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網際網路大國之一,也是萬物物聯和雲計算的大國,這是給中國的一個機會。(王曉)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國際新聞 軍事新聞 科技新聞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王怡然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王怡然

原稿件來源:新京報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