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青春有你——獻給青年“白衣戰士”與“疾控衛士”

2020年05月03日 10:44:00來源:新華網

  新華社北京5月3日電 題:青春有你——獻給青年“白衣戰士”與“疾控衛士”

  新華社記者

  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最前線,一批“85後”“90後”青年醫務工作者與疾控工作人員奮不顧身加入抗疫大軍。在那些堅守一線的時光裏,他們救死扶傷,擔當作為,譜寫了一曲不負韶華的青春之歌。

  “愛與責任鑄就偉大勝利”——“尖刀連”中的青年戰士

  3月28日,在湖北荊門一線奮戰了46天的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呼吸內科主治醫生董良良和隊員們離開戰場。在送別的人群中,董良良突然看到一塊熟悉的白板,瞬間激動不已。

  “這是在新冠重症監護室病區裏記錄病人資訊的白板,在隔離病房關艙時,我曾在上面寫下‘愛與責任鑄就偉大勝利’這幾個字。”

  作為湖北省荊門市的對口支援省份,2月12日起,浙江省先後派出170人的醫療和疾控隊伍支援湖北荊門。其中,浙大邵逸夫醫院12日組建的35人重症救治團隊,是最早抵達的“先頭部隊”之一。

  這支醫療隊的每個人,就像是在刀尖上行走的勇士,在救治重症患者最前線衝鋒陷陣。醫療隊抵達後,迅速在荊門建立新冠重症監護室,把全市大部分危重症患者收治進來。董良良等幾位“85後”醫生也在這裡奮力拼搏、成長歷練。

  儘管需要穿著厚厚的防護服,董良良並不覺得每人輪班進艙的4個小時難熬。“每次進去都覺得時間過得飛快,4個小時不夠用。”董良良説,為了做好交接,他和很多同事都要工作近6小時後“超時”出艙。

  危重症患者往往病情複雜,因此治療方案的商討確定尤為重要。在這裡,多學科、前後方醫生組成的團隊共同商討著治療方案,而進入隔離病房的醫生就像是整個團隊的“眼睛”,需要全面觀察、了解患者動態資訊。

  為了做好這項工作,董良良在隔離病房對患者仔細查體,評估患者血栓風險、呼吸參數、化驗結果等等,第一時間傳遞資訊,使治療方案更加完善。

  3月28日,援荊醫療隊離開時,當地並肩奮戰的戰友們把董良良寫上字的那塊白板帶了過來,高高舉起,向臨行隊伍道別、致敬!

  醫療隊隊員們,瞬間淚目。

  “忙!忙!忙!”——“五朵金花”擔起最重的擔子

  “忙!忙!忙!”

  2月3日,劉欣敏在日記中記下進入武漢市金銀潭醫院後的第一個夜班:“下班時衣服已經全部濕透,嗓子也幹得説不出話來。”

  1月30日,吉林大學第一醫院神經內科副護士長劉欣敏,護士戴爽、呂雪、溫馨、李婷婷奔赴武漢,兩天后進駐武漢市金銀潭醫院。這5位平均年齡32歲的姑娘被大家親切地稱為“五朵金花”。

  金銀潭醫院是武漢最早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醫院之一,危重症患者數量眾多。雖為女將,“五朵金花”卻肩負起最重的擔子,啃起最硬的骨頭。

  一天晚上,一名危重症患者各項指標突然下降,生命垂危。心電監護、高流量吸氧、心肺復蘇……值班的劉欣敏配合醫生進行一輪又一輪的搶救,而患者的血氧飽和度卻越來越低。面屏之下,劉欣敏的汗水和淚水早已混在一起。

  “欣敏,9名患者正等待入院,你負責接收。”對講機內呼叫聲響起,劉欣敏努力調整好情緒,再次投入到與時間賽跑的戰鬥中。為保證新入院患者的相關臨床資訊能及時反饋給醫生,劉欣敏用最快的速度逐一測量、記錄,護目鏡上早已霧氣蒸騰……

  3月中旬,陸續有醫療隊完成支援任務撤離武漢,“五朵金花”再次請戰,堅守金銀潭醫院。

  從1月30日到4月6日,“五朵金花”在武漢堅守近70天。

  “我鉚足的一股勁兒還沒有鬆懈”——“疾控衛士”撐起健康平安“防護傘”

  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戰場上,活躍著一群與病毒較量的“疾控衛士”——從疫情研判、病毒檢測,到流調追蹤、環境消殺……哪有疫情,哪就有疾控工作人員的身影。

  連續工作100余天,累計檢測樣本13000余份——一組數據見證著陳海龍和他的同事們在新冠病毒檢測一線的堅守。

  32歲的陳海龍是陜西省西安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病檢驗科的工作人員,也是離新冠病毒最近的“病毒捕手”。他和科室的同事們承擔著西安市待排查標本、疑似病例標本和密切接觸者標本的檢測任務。

  “檢測病毒猶如走鋼絲,操作不慎就會有被感染的風險。”陳海龍説,尤其是核酸提取環節,痰標本要進行消化、震蕩和高速離心,處理過程中可能會産生大量氣溶膠。

  身著三級防護服,頭戴正壓頭套,身上還背著沉重的正壓呼吸器動力裝置,全副武裝的檢測人員需要在不同的實驗室來回穿梭,進行試劑準備、樣本處理等操作。

  每完成一批實驗至少需要6個小時,這期間檢測人員不能進食、不能喝水、不能上廁所,出來時已是疲憊不堪,大汗淋漓。陳海龍卻早已習以為常:“樣本檢測就是與時間賽跑,早一分鐘找到陽性感染者,就可能儘早減少傳播。”

  在疫情防控的戰鬥中,“疾控衛士”習慣了加班加點、隨時待命。“這是一場持久戰,我鉚足的一股勁兒還沒有鬆懈。”陳海龍説。(記者陳聰、黃筱、趙丹丹、藺娟)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5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