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兩岸網路新媒體大陸行:佛門聖地雪竇山
雪竇寺露天彌勒
海峽之聲網寧波10月29日訊(記者:張笛、王倩、程娟娟)地處東海之濱、象山港畔的寧波奉化,是"彌勒聖地",也是"蔣氏故里"。29日下午,海峽兩岸網路新媒體大陸行的記者們來到寧波奉化的雪竇山,在雪竇寺聆聽禪師誦經,在佛學院見證弟子清修。
劉禹錫曾説,山不在高,有仙則名。讓雪竇山成名的"仙"便是聞名於世的"布袋和尚"。
那麼,雪竇山與彌勒是怎樣結緣的呢?
相傳,印度佛教傳入中國後,唐末五代時,浙江奉化出了個怪和尚。這和尚常以錫杖荷著布袋,右手提羅漢珠遊化四方,見到人便向人乞討,得來的東西全藏于布袋之內,因此,人們叫他“布袋和尚”。
布袋和尚整日袒胸露腹、笑口常開,而且幽默風趣、聰明智慧、與人為善、樂觀包容,深受人們的尊敬和愛戴。這個和尚早年在奉化岳林寺出家,最愛遊化雪竇,雪竇由此被尊為彌勒聖地。
據宋代禪宗燈錄《五燈會元》記載,布袋和尚圓寂前,端坐在一塊磐石上,説道:“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世人,世人自不識”。這偈語暗示世人,其實,彌勒就在你身邊,只不過你意識不到而已。
偈語一傳開,人們恍然大悟,原來布袋和尚便是彌勒佛的化身。當時,有位傑出的石匠把布袋和尚的形象刻在石頭上,那放浪的形骸,燦爛的笑容,實在太生動了。大肚彌勒的笑容和隨意,展示出包容、和善、幽默的特質。漸漸地,大肚彌勒取代了傳統彌勒的造像,成為中國人心目中真正的彌勒形象。雪竇山也因此與普陀、五台、九華、峨眉合稱“中國佛教五大名山”。彌勒“慈”、觀音“悲”、文殊“智”、地藏“願”、普賢“行”是中國老百姓所信奉的五大菩薩法門。
圖為雪竇寺山門
現在的雪竇寺中,山門上的匾額隱藏著這座寺廟曾經的輝煌。"在古代,能夠用‘資聖’這兩個字的都是皇帝親封的。"寺廟的法師告訴記者們。"從唐朝懿宗皇帝到清代光緒皇帝,千年來,共有12位皇帝或敕諭或贈經或賜物,以不同方式垂青著這座禪宗名剎。"
圖中右側為將軍楠
同樣關注著雪竇寺的還有蔣介石、張學良和星雲大師等兩岸媒體人熟悉的人物。記者們便在雪竇寺中尋找到了與他們相關的秘密。張學良當年親手種植的2棵楠樹,星雲大師親題的"人間彌勒",都訴説著這座寺廟曾經和當下的故事。“在民國的時候,四大高僧之一的太虛大師受蔣公邀請住持雪竇山,在梳理雪竇山的佛教文化的過程中,他發現布袋彌勒的文化影響非常深遠,所以他當時大力倡導彌勒道場雪竇山。”提到彌勒文化的內涵時,彌勒道場副總顧東曉這樣説道:“民國的時候,彌勒文化有一個高潮期。當時孫中山先生推翻了千年的帝制,民眾也開始接受民主思想,彌勒所表達的就是眾生平等、樂觀包容的民主。”
顧東曉説,雪竇山彌勒道場也是兩岸佛教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雪竇山在恢復建設時,得到了臺灣、香港信眾的支援,而且我們雪竇寺中這尊露天彌勒大佛基座上的四個大字‘人間彌勒’,也是臺灣佛光山的星雲大師親題的。”
據介紹,以“慈行天下、和樂人間”為主題的2018雪竇山彌勒文化節,將通過學術研討、藝術演出、文化展覽、大型法會、群眾活動等方式,傳播包容自在、和諧和樂的彌勒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