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代人孜孜以求 三十載碩果累
2021-12-17 17:13:00
來源:瀋陽日報
字號
自1991年建館以來,瀋陽“九 一八”歷史博物館在學術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在此次改陳中得到充分利用,使展覽不僅在視覺和內容上讓觀眾耳目一新,更有理論和學術支撐。在瀋陽“九 一八”歷史博物館建館30週年展陳改造系列報道收官之際,讓我們一起來了解博物館在學術上的成就。
12月11日,九一八事變90週年學術研討會在瀋陽舉行,此次研討會充分詮釋了抗戰歷史研究的功能和學者的責任使命。記者採訪了解到,建館30年以來,幾代“九一八人”孜孜以求,以嚴謹求實的治學態度、一絲不茍的鑽研精神、腳踏實地的學術作風,取得了一系列顯著成果。
成果豐碩 5部學術專著獲國家獎項
2000年和2005年,“九 一八”歷史研究中心和瀋陽“九 一八”歷史博物館學術委員會成立,積極開展課題研究。其中,《九一八事變新史料與東北抗戰研究》《中國共産黨在東北14年抗戰中的地位與作用》《瀋陽北大營歷史研究》《瀋陽北大營歷史影像資料收集、整理與研究》等課題有較大影響力。
學術專著方面也取得豐碩成果。截至目前,撰寫學術專著近40部,其中5部獲得國家獎項、1部獲市級獎項。《走進九一八》《“九一八”事變史略》《抗戰序幕 二戰起點》《戰俘營史話》《遼寧抗日戰爭全景錄》《關東軍密檔——滿洲事變寫真帖》《北大營圖集》《抗戰遺址遺跡通覽》《東北抗戰圖志》《九一八事變機密軍事檔案(關東軍卷一)》《北大營歷史研究》等,在學術界引起強烈反響。此外,匯集相關文章數千篇,出版論文集19部,出版、發表一系列科普讀物。
注重研究 論證東北十四年抗戰史
2017年1月,中國國家教育部基礎教育司下發文件,要求全國中小學教科書將“八年抗戰”統一改成“十四年抗戰”。這份文件的下發,立即引起國內外強烈反響。“十四年抗戰”的歷史定位,徹底叫停了此前學術界關於“八年抗戰”和“十四年抗戰”的爭論。由此,關於1931年九一八事變相關文獻資料的收集和整理,更具有了時代意義。
瀋陽“九 一八”歷史博物館自1991年成立以來,始終堅持十四年抗戰的學術觀點,圍繞相關課題進行深入研究。在廣泛徵集、深入研究的基礎上,出版了大量專著、論文,為東北十四年抗戰史、日本侵華戰爭史等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歷史文獻資料參考。
研以致用 學術成果應用於改陳
瀋陽“九 一八”歷史博物館始終與學界一起,深入進行抗戰歷史研究。舉辦“九一八事變與中華民族覺醒學術研討會”“九一八事變與東北抗戰14年學術研討會”“瀋陽二戰盟軍戰俘營遺址70週年國際學術交流會”等專題學術研討會近40場,研究方向從宏觀走向具體。
此次改陳,是瀋陽“九 一八”歷史博物館在“十四年抗戰”正式編入中小學生教材後的首次改陳。展覽以展現十四年抗戰為宗旨,全面準確反映在中國共産黨堅強領導下,中國人民特別是東北人民經過艱苦卓絕的浴血奮戰,取得抗日戰爭偉大勝利的光輝歷程。
瀋陽“九 一八”歷史博物館負責人表示,基於多年以來的學術研究成果,改陳後,整個展覽脈絡更清晰、理念更先進、定位更明確,將更好地發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功能。
瀋陽日報、沈報全媒體記者 劉海搏/文 主任記者 李浩/攝
[責任編輯:馬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