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臺學者:蔡當局"火中取栗"的投機取巧心態將會得不償失

2017年11月25日 08:52:00來源:台灣網

  由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主辦的“兩岸關係:挑戰與應對”研討會在京舉行。(台灣網 張潔 攝)

  由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主辦的“兩岸關係:挑戰與應對”研討會在京舉行。臺北大學公共行政及政策係副教授鄭又平、臺灣賢德惜福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周荃及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全國臺灣研究會、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等研究機構的10位大陸學者出席研討會,圍繞主題展開分析與討論。

  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院長李維一在研討會上致辭,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副院長李振廣主持研討會。兩岸學者針對特朗普上臺後美國對臺政策走向及其對臺海關係的影響、蔡英文當局對外政策、新時期大陸對臺政策等話題進行發言與交流。

  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外交室主任袁徵指出,雖然缺乏執政經驗的特朗普給美國對臺政策帶來了一定變數,但蔡英文當局拒絕承認“九二共識”,給臺海局勢帶來了更大的不確定性。

  袁徵指出,總體來講,中美關係相對平穩,矛盾尚處可控階段。對於美國而言,中國大陸的重要性要遠遠超過臺灣,而臺灣只不過是美國的一枚棋子而已。未來只要中美關係相對平穩,美國對臺政策的中體框架,即基於一個中國政策和三個聯合公報以及“臺灣關係法”的臺海政策不會因為特朗普上臺執政而發生根本變化。

  中國人民大學兩岸關係研究中心副主任林紅認為,特朗普認可“一個中國”政策意味著重歸臺海平衡戰略。林紅指出,以均勢戰略為核心的新現實主義仍然是美國外交戰略的主導勢力,美國對國家間實力對比的變化與國際體系的穩定性之間的關係十分敏感。美國並沒有足夠動力與條件放棄利用美臺關係的制衡作用,“棄臺論”還不是政策辯論中的主題。

  臺北大學公共行政及政策係副教授鄭又平指出,民進黨的投機策略是寧為美國籌碼、不為兩岸一中。這種在中美關係間隙中游走的投機策略,源於綠營與“獨派”對亞太形勢的誤判。蔡英文當局必須清楚認識:處理兩岸關係確實不宜寄希望於中國大陸與美國的矛盾或對立。蔡英文“火中取栗”的投機取巧心態將會得不償失,只因為民進黨拒絕接受過去8年已經有實踐經驗的“九二共識”兩岸政治基礎,臺灣2300萬老百姓註定得陪著民進黨當局淪為國際政治博弈中的輸家。

  鄭又平提到,除了親美路線外,蔡英文從競選一開始就積極運作臺日關係,企圖用日本作為美國之外的政治保險。

  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助理研究員鐘厚濤也認為,蔡英文過去一年中竭力強化對日溝通。鐘厚濤指出,蔡英文正式上臺後,在對日關係上精心經營,積極構建對日關係“雙保險機制”。此外,在蔡當局的強力推動與日本安倍政府的積極配合下,臺日在雙邊貿易和經貿往來等方面都取得了顯著提升。臺日關係發展值得警惕。

  針對蔡英文對外政策轉型,鐘厚濤還指出,蔡英文執政一年來,始終以權謀意識而非戰略意識來處理對外關係,重拾野蠻衝撞路線,挑釁“一個中國”原則的基本底線。未來蔡英文當局要想妥善處理好臺灣對外關係,唯一的密鑰就是在“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上優先處理好兩岸關係。

  全國臺灣研究會副秘書長嚴峻從三方面解析了新時期大陸對臺政策。首先在對臺工作中堅持兩個“不動搖”。一是堅決反對與遏制“臺獨”,堅定地奉行一個中國原則不動搖。二是積極進取又要反對急躁冒進,堅定地走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道路不動搖。第二是高度重視爭取臺灣民心工作。大陸對臺工作十分重視充分調動臺灣同胞的熱情、發揮臺灣同胞的積極性,運用臺灣同胞的經驗和力量,以更好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中國夢。

  第三是大力推動兩岸經濟社會融合。嚴峻指出,從“兩岸經濟融合”到“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的提升,表明瞭大陸方面的一個態度,即:當前兩岸關係的複雜嚴峻,並沒有動搖大陸方面在對臺工作上的戰略自信和戰略定力,“兩岸關係形勢越複雜,越需要兩岸民間加強交流”,因為大陸方面堅信“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根基在基層,動力在民間”。

  嚴峻指出,臺灣島內“臺獨”分子越是企圖弱化和切割兩岸民眾聯繫,大陸方面越是要與之進行堅持鬥爭,使兩岸的融合面進一步擴展,不再僅僅局限于經濟物質層面,而是擴展到包括文化思想、制度管理等內容在內的社會領域,目標是逐步達到海峽兩岸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交融程度,從某種角度看,這未嘗不是一種漸進式的兩岸統一。(完)

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院長李維一齣席研討會並致辭。(台灣網 張潔 攝)

臺北大學公共行政及政策係副教授鄭又平在研討會上發言。(台灣網 張潔 攝)

圖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外交室主任袁徵。(台灣網 張潔 攝)

全國臺灣研究會副秘書長嚴峻從三方面解析了新時期大陸對臺政策。(台灣網 張潔 攝)

[責任編輯:王鑫]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5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