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王建民:積極促進兩岸同胞情感融合,實現心靈契合

2017年10月19日 11:08:51來源:台灣網

  海峽兩岸之間需要通過廣泛、持久的民間交流往來,特別是通過常態化與機制化交流、長期與深度交流、體驗式與蹲點式交流,以維繫新形勢下兩岸民間交流的熱度與溫度,提高兩岸民間交流的廣度與高度,在推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的同時增進兩岸同胞的情感融合,實現兩岸同胞的“心靈契合”。

  習近平總書記非常重視兩岸同胞之間的情感融合,提出了一系列相關重要論述。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兩岸同胞“心靈契合”理念,是習近平對臺工作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核心就是要促進與實現兩岸同胞的情感融合、認同融合、民族融合。

  2014年2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釣魚臺賓館會見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及隨訪的臺灣各界人士時發表了“兩岸共圓民族復興中國夢”的重要講話,首次明確、系統闡述了“兩岸一家親”的重要思想與理念,強調了兩岸交流過程中極為重要的民族、同胞情感問題。習近平表示,“我們的血脈裏流動的都是中華民族的血,我們精神上堅守的都是中華民族的魂”,“熨平心裏創傷需要親情,解決現實問題需要真情”,指出了“親情”與“真情”在兩岸關係發展中的重要性。

  同年初,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強調要秉持“兩岸一家親”的理念,“維持骨肉情誼,凝聚同胞心力,為建設中華民族美好家園、實現祖國和平統一大業貢獻力量”,“我們期待雙方越走越近,越走越親”,將“心、近、親”作為兩岸關係發展的新理念。

  2014年9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人民大會堂會見臺灣和平統一團體聯合參訪團時表示,“我們所追求的國家統一不僅是形式上的統一,更重要的是兩岸同胞的心靈契合”,“願意用真誠、善意、親情拉近兩岸同胞的心理距離”。

  2014年11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人民大會堂會見臺灣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榮譽董事長蕭萬長一行時又表示,“為擴大和深化兩岸經濟、文化、科技、教育等各領域交流合作採取更多積極措施,尤其要為兩岸基層民眾、青年交流往來多創造條件,以增進相互了解,融洽彼此感情,實現心靈契合”。

  2016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海代表團審議時指出,“我們將持續推進兩岸各領域交流合作,深化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增進同胞親情和福祉,拉近同胞心靈距離,增強對命運共同體認知”。

  可見,在兩岸關係發展與兩岸交流問題上,在追求國家和平統一問題上,新一屆中央及黨和國家領導人在堅持基本政治原則與立場之下始終“以情為重”、“以民為先”、“以親為上”、“以心為係”,更加強調親情、真情、感情,更加強調骨肉情、同胞情、民族情、家國情。“情”字貫穿在習近平與新一屆黨中央對臺工作的重要思維與政策之中。這種對臺政策新理念的形成,體現了中央對臺灣同胞的軟性訴求,博感情,講親情,更勝於生硬的政治口號,勝於教條式的政治説教,對未來兩岸關係發展具深遠影響與意義。在未來兩岸關係發展中,我們不僅要追求和平發展,不僅要深化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還要努力促進與增進兩岸同胞的情感融合,實現心靈契合。

  人是有感情的動物,人不只是經濟動物,不只是追求經濟利益與物質利益,還有更重要的精神價值追求。在兩岸關係發展與交流問題上,同樣在追求經濟交流與合作的同時,還應更加重視兩岸同胞的情感世界,重視同胞情感的培養,社會理念的交融與情感的融合。沒有交流交往,就無法實現情感的交流,無法增進情感的認知。

  情感融合的關鍵是以心相交,心靈相通,心靈契合。在中國古人哲學理念中,“以利相交,利盡則散;以勢相交,勢敗則傾;以權相交,權失則棄;以情相交,情斷則傷;唯以心相交,方能成其久遠”。這一哲理再次説明,在兩岸關係發展進程中,在兩岸交流合作中,在謀求國家和平統一過程中,爭取民心,以心相交,實現兩岸同胞的心靈溝通與心靈契合,是對臺工作極為重要的思維與實現路徑。

  然而,近代以來,海峽兩岸走上了不同的社會經濟政治發展道路,形成不同的價值與知識體系,增加了兩岸的隔閡,增大了差異,甚至對立。但海峽兩岸畢竟同屬中華民族,是骨肉同胞,血脈相連,有著相同的語言與文化。兩岸的情感隔閡是可以通過廣泛交流逐步改變的,兩岸融合是可以逐步實現的,至少是可以不斷爭取與努力的。沒有情感的融合,只有經濟社會融合是不夠的,是缺乏精神層面或心理層面的共同認知,無法實現真正融合,即我們民間常講的“面和心不和”,未來至多只有形式上的統一,而無法實現心靈契合,無法實現人心回歸,無法凝聚民族向心力。我們追求的國家統一不只是形式上的政權統一,不只是名義上的或象徵性的統一,而是同時要實現心靈回歸,人心回歸,實現國家認同的回歸,即對祖國的真正認同、自覺認同,形成強烈的愛國之心,形成國家的榮譽感、責任感、使命感。這樣的統一,才是真正的統一,才是實質的統一,才會減少統一之後的政治後遺症,才能實現“兄弟同心,其利斷金”之目標,才能實現全民族的大團結,才能真正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在未來兩岸交流交往問題上,要建立持久性的、常態化的互動聯繫機制,才能實現深度交流,才能實現有效交流。不論民間機構,還是地方、基層,兩岸交流不能是隨機的,一次性的,或偶然的,或這樣的交流不會取得積極、實質性效果的,剛剛認積與初步建立的情感,很快會淡忘,重回隔膜。只有持續性的、機制性的、制度性的、對口性的、同行同領域的交流,才能持久化,才能建立深厚感情,才能實現情感融合,即“一回生,兩回熟”、“日久生情”。同時,兩岸民間交流要樹立正確觀念,發揮社會輿論的正能量,要拋棄與反對功利主義、狹隘主義思維,站在中華民族振興的高度,以追求國家統一、民主、富強、繁榮的高度,積極促進兩岸同胞情感融合,實現心靈契合,實現國家民族統一之夢想。(王建民,作者係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

[責任編輯:王鑫]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5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