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吉林與黑龍江在冰雪項目上的“恩怨”,其實沒人能説得清究竟是從何時開始的。從1959年的第一屆全國冬運會開始,吉林省在金牌及獎牌數量上就落後於黑龍江省。此後的幾十年裏,雖然時有抗衡的局面,但無法形成全面性的超越。而在冬季項目中,短道速滑是從上世紀90年代至今兩省競爭最為激烈的項目之一。透過前不久剛剛發生的“王濛打人事件”,不難看出,不論是場上還是場下,明爭暗鬥都是存在的。作為吉林人的王春露,在王濛這樣的“大姐大”面前,其實領隊風範是時有時無的。
記者近日尋找多位曾經或正在從事短道速滑教練員工作的親歷者,試圖從他們口中探究多年來冰上的“吉黑恩怨”,然而絕大多數人並不願意直面這一敏感問題。不過還是有從事短道教練多年的知情人士直言這種競爭“正常”的同時,給記者講述了這種“糾葛”背後的故事。
“冰上太黑”其實見怪不怪
知情人士所説的“規則”不難理解,在短道速滑比賽中,手部的推人動作、滑行中突然橫切等等,儘管會被判罰犯規,但只要不是有違體育道德的惡意犯規,運動員都只是被取消當場的比賽成績而已。十一運會時記者就曾親眼看到,黑龍江省交流到外省的運動員,由於水準一般,無緣競爭獎牌,便在比賽過程中扮演“攪局”的角色,隨便一個不算惡性的犯規,就足以讓吉林省選手摔出賽道。如果在小組賽中,被侵犯的運動員可能獲得晉級的機會,但若是在決賽,不會有重來的機會。即使不採用犯規策略,隨便來個假摔,把對手一起“帶”出賽道,攪局也就成功了。在兩名同省隊員的水準不足以打出配合時,採取連拉帶拽等方式,成了最慣用的方式。“每屆全運會和冬運會上幾乎都能看到,見怪不怪了。把運動員交流出去是為了什麼?不還是為了自己省份嗎!”知情人士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