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記安徽滁州鳳陽小崗村黨委原第一書記、村委會主任沈浩
小崗村人按過4次手印。第一次,為能吃飽肚子;後3次,是為了引領自己奔小康的帶頭人——沈浩。
得知沈浩去世的消息,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在批示中表示沉痛悼念,對沈浩的親屬和小崗村村民表示親切慰問。
沈浩,究竟有什麼魅力,讓這個“中國改革第一村”的村民如此戀戀不捨,讓總書記如此關注?
2003年,小崗村每人平均收入只有2300元,低於市縣平均水準,村集體負債3萬多元。村“兩委”班子也連續多年沒能選出。沈浩臨危受命,一到任就起早摸黑,談心摸底,30多個日夜,將全村108戶跑了一遍。
在小崗,農民種一畝地只有四五百元收益。從2006年開始,沈浩在小崗開始探索推進土地承包權流轉,實行規模經營,在全縣建立了首家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中心,目前已對全村3000多畝土地流轉進行了公開和規範操作。
交通不便是小崗發展的瓶頸,沈浩牽住這個“牛鼻子”,多方奔波,修建了一條直通省道的快速通道。
沈浩選派到小崗村6年來,小崗村引進項目13個,到位資金2.3億元,2008年村民每人平均收入達6600元,是2003年的2.87倍。6年來,也沒有一個村民陳情。
小崗人説,沈浩見人不大(沒架子),經常主動與村民拉呱(聊天),一起蹲田埂、挽褲管、卷袖子、扯嗓門,有時還與農民“抬杠”,爭完後又互相遞煙,有説有笑,一點也不像從省城機關下來的幹部。沈浩在辦公室接待群眾,從不坐辦公桌旁的椅子上,而是坐沙發與群眾肩挨肩。他的住處從不設鎖,大清早5點、晚上10點都有人來反映情況。
沈浩性情粗獷,關心群眾卻心細體貼。2005年一個夏夜,大雨滂沱。被驚醒的沈浩想起住在危房中的徐慶山一家,趕緊起身衝進黑夜。鞋子掉了,他一路赤腳跑到徐慶山家,忙了大半夜,把徐家安頓好後才回去休息。打這以後,沈浩四處籌錢改善群眾住房。2006年春節前,包括徐慶山在內的26戶村民住進了各160平方米的兩層樓房。
這些年,沈浩用微薄的工資墊公差費用、救助村民多達10多萬元。而他的一件羊毛衫破了好幾處,依舊穿著。沈浩逝世後,女兒看到爸爸穿過的一堆帶補丁衣服,抽泣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