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才幾位領導和專家,從文化戰略這樣一個高屋建瓴的角度談了這部作品,作為一個中國傳統倫理文化的學人,我非常高興讀到這個磅薄大氣的作品。本人雖不懂音樂,但憑藉一種對音樂的質樸理解,我認同韓望喜博士在作品當中寫的一段話,好的音樂不僅僅是用耳朵去聆聽的,更是用心靈去感悟和接近的。音樂應該並非僅僅的形式之美,並非僅僅的技術主義,而是對其中的人文蘊含的心靈感悟和接近。大型儒家文化交響樂《人文頌》的文學臺本是將傳統文化與現代音樂形式的完美結合,確為開風氣之先。在此方面,深圳總可以給我們以驚喜,不僅是全國的經濟先鋒和風向標,也是文化的先鋒和風向標。《人文頌》的文學臺本有幾個非常鮮明的特點:
一是撲面而來的濃郁的人文氣息。將中國傳統文化主幹的儒家文化名之以《人文頌》,理解的非常準確和到位,是對中國傳統倫理文化乃至整個傳統文化特質的準確把握。《周易 賁 彖》雲:“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中國傳統倫理文化中,所謂“人文”,即是指“以文明之道(倫理道德)來教化天下”之謂。該部作品人文的主線貫穿其中,整個篇章中貫穿著對人的生命的禮讚,對人的價值的謳歌,對人際和諧、人與自然和諧的讚頌,如“序曲”中:
聽,大地在歌唱,以你喜悅的心傾聽!
天地之大德曰生。
鳶飛魚躍,萬物並育。
生命生生不息!大地無限生機!
呼吸天地的靈氣,領悟生生之謂易。
我真的非常佩服作者的文筆所充盈的這種人文的氣息、所洋溢的才氣。整個文本中貫穿的撲面而來的人文氣息是非常濃郁的,對整個傳統文化的特質的把握非常準確。《孝經》引述孔子的話説:“天地之性人為貴”,荀子説: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只有人,“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王制),這些論述表達的一個共同的意思是人“為萬物之靈”(宋 邵雍),集天地之精華,五行之秀氣,宇宙當中最有尊嚴、最有靈性、最優雅的一種存在,既然人這個存在有如此之高的地位和價值,那麼他的生命就應該被尊重;既然人這個存在有如此之高的地位和價值,那麼他與周圍的人所結成的社會網路、社會關係就應該被納入到社會的制度安排、規範規則、社會教化設計的考慮當中。所以,在這樣的一個思路之下,中國傳統的文化,中國傳統的哲學,是人學,以人為本之學。這一點,我覺得是我讀這個作品的一個首要的感受,在作品當中體現得非常之充分。這是我想説的第一個讀後感。
二是作品中對仁義禮智信的義理闡釋和把握較為準確。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傳統文化具有非常豐厚的資源可供我們挖掘借鑒。中國人有中國人的核心價值觀,是從我們幾千年的文化母體中孕育出來的。西方人有西方人的一套道德準則,價值依據在上帝那裏,如美國人威廉 貝內特的《美德書》歸納為9個規範:同情,責任,友誼,工作,勇氣,毅力,誠實,忠誠,自律。那麼中國傳統的核心價值觀是什麼?歷史上有“三綱”、“五常”、“五倫”、“四德”、“三達德”、“四維”、“四維八德”等等。有一些有明顯的階級性和時代性的局限,如“三綱”;而有一些,則具有普世的資源意義,或者説,經過創造性的轉化和揚棄,具有可資借鑒的恒久價值。比如説作品中的“仁義禮智信”五常之德,是中國人的美德,是中國式的美德。張岱年先生説過,仁義禮智信都有其階級意義,然而也還有更根本的普遍意義。他説,“仁”的根本意義是承認別人與自己是同類,在通常的情況下對別人應有同情心;“義”的根本意義是尊重公共利益,不侵犯別人利益;“禮”的根本意義是人與人的相互交往應遵守一定的規矩;“智”的根本意義是肯定“是非善惡”的區別;“信”的根本意義是對別人應遵守諾言。該部作品對仁義禮智信的內涵把握基本是準確的。
三是該部作品蘊含的厚重的中國傳統文化意味。作品創意非常好,以五種常行之德作為五個樂章,每一德都有自己的主題,內涵,音樂形象,將仁義禮智信用音樂的形式錶現出來,很有中國文化的味道。我們都説,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傳統文化這一塊,應該説具有非常豐厚的資源可供我們挖掘借鑒,我們中國人,應該有中國人的傳統價值,中國人的核心價值觀,它應該是從我們幾千年的文化母體當中孕育出來的,像西方人,剛才幾位領導專家談到,西方人的一套道德準則,它價值的依據最終是在上帝那裏,我們中國人的核心價值觀念,核心的價值觀是什麼?像歷史上所説的三綱,五常,四德,五倫,三達德,四維八德,三綱六紀等等這樣一些表述,它都是一個非常豐厚的資源庫,其中有一些東西呢,有一些明顯的階級性和時代性的局限,屬於糟粕性的東西,比如剛才夏總講的,三綱是應該被摒棄的,而有一些則具有普世的資源意義,或者説經過我們對它的意義的闡釋之後時代的揚棄之後,具有可借鑒的恒久價值,像這部作品當中,仁義禮智信,五常之德,那它就應該是中國人的美德,是中國式的美德,是中國味道的美德。在這部作品當中,仁義禮智信五種常行之德,作為五個樂章,每一個篇章都有自己的主題,內涵,音樂形象,把它表現出來,那麼其中呢,我注意到對於義理的挖掘,哲學的解析和闡釋,應該説是理解得非常準確和到位,在義理上,剛才夏總説的,完全沒有問題,其中對於哲學依據的闡釋,本身就已經對於仁義禮智信,五常之德的內涵做了一個很好的揚棄,因為我們都知道,仁義禮智信它具有明顯的時代性,它是一個時代精神的提煉,所以,它內容既豐厚又龐雜,所以怎麼去界定它,我覺得通過讀這個文本,我發現,這個把握得還是非常準確的,與張岱年先生,對於五常之內涵的理解,基本特質的把握,是一致的,所以説,用這樣一種音樂的形式把它表現出來,非常好,像對於仁的闡釋,我們讀儒家經典的時候,子曰,仁者愛仁,孟子説,側隱之心,人皆有之,是這樣一種基本的文字的表述,而在這個作品當中,它是一種詩一般的語言,把它表述出來,
“仁者愛人,
人皆有不忍之心。
不忍之心,
為天地大道,人性之源。
我們在母親慈祥的眼神中看到了它
那種慈悲,那種寬容,那種憐憫”。
這樣的表達既加深了現代人對經典的理解,同時又使得中國傳統文化的意味很濃厚,很準確,很唯美。我真的是被這詩一般的語言折服了,而它對傳統的儒家經典文本的這樣一種闡釋、表述,把握得非常的好。
四是將傳統文化與現代的音樂形式結合的嘗試。確為開風氣之先。古人認為,音樂能起到化導人情、體察人志、表現人德、增進秩序的作用,所謂“樂者,通倫理者也” 好的音樂能疏導人心,成就政治,這樣的音樂是五聲和諧的。人們聽了這樣的雅樂,就能平其心,和其德,成政業。好的音樂“樂而不淫,哀而不傷”,陶冶情操,磨練心志;而五音失和的淫聲則會動搖人的心志,使聽者失去平和中正之氣,做出犯上越軌的舉動。孔子也非常喜歡音樂,具有非常高的音樂鑒賞力,本身就是一個音樂家,“詩三百皆弦歌之”(《史記 孔子世家》)。孔子在齊聞韶樂,三月而不知肉味,並非僅僅欣賞音樂的形式之美,更重要的是沉醉於其豐厚的道德內蘊。孔子曾多次談到音樂與德行的關係,他認為武樂只是音樂形式的完美,但缺乏天子的道德氣象,而舜樂則“盡美矣,又盡善矣”;他從子路鼓瑟的樂聲中,聽到了裏面的殺伐之氣,認為子路之德性未得中道,勇有餘而仁不足,距離自己的教化主旨尚有差距,“由也昇堂矣,未入于室也”。《禮記 樂記》認為,禮、樂、刑、政四者雖然不同,“禮以道其志,樂以和其聲,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姦”,但 “禮、樂、刑、政,其極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都是為了達到民同其心的“治道”。因此,漢代的董仲舒從治道的高度肯定其作用,認為,“樂者,所以變民風,化民俗也。其變民也易,其化人也著”,該部作品以交響樂的形式將儒家文化咏唱出來,用音樂的語言表現出來,既是傳統文化以現代音樂形式的表達,也回歸了傳統文化原初的表現形式。
剛才幾位專家,修教授,夏總也談到了,一些細節的把握上,尚有再可打磨雕琢之處,但總體上,這個構架,氣象,視野,內韻,品位,唯美,我覺得已經做得非常之到位,非常好。所以,我也很期待,作為一個中國傳統倫理文化的學人,我非常期待我們這部作品能很快地面世,給國人,給時代,給世界一部傳世的作品,一部經得起時代的考量和時間的考驗的這樣一部人文的作品。
(關健英:黑龍江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倫理學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