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學森:反對別人稱他“導彈之父”

時間:2009-11-01 10:55   來源:新華網

  最大的願望:培養好科技領軍人才;始終低調:不同意稱他為“導彈之父”——錢學森喜度96歲華誕

  “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錢學森院士今天喜度96歲華誕。

  在昨天(10日)由科技日報召開的研討會上,他通過學術助手涂元季表達了自己的殷切期望:“向我學習,我不敢當。但培養科技領軍人才是一件關係國家長遠的大事,要辦好。”

  涂元季向人們介紹了錢學森近況:錢老的身體還好。過去的一年,錢老雖然傷風感冒過,但一直在家裏,每天還能看點文章,過著非常平靜的生活。

  生活是平靜的,但是錢學森的頭腦中卻不平靜。錢學森“成天思考的”“唸唸不忘的”“憂慮的大問題”,就是中國目前缺乏拔尖的科技領軍人才。而這也正是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提出的努力目標:要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學家和科技領軍人才,注重培養一線的創新人才,使全社會創新智慧競相迸發、各方面創新人才大量涌現。

  “先天下之憂而憂”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優良傳統,在錢學森身上得到了充分體現。鄭哲敏院士是錢學森當年在美國加州理工大學帶的中國研究生之一。他回國之前曾問錢老,自己的專業是高端技術,只在國防領域有用,回國後能為國家做什麼。錢老説,我們現在所研究的,國家也許用不上,但國家需要什麼,我們就做什麼。這句話使他畢生難忘。

  與錢學森相識60年的中科院院士莊逢甘清楚地記得,錢學森早在20多年前就多次強調“自主創新”,他説:“外國人能幹的,中國人都能幹!”這一擲地有聲的話語,成為莊逢甘激勵年輕人的名言。

  隨著錢學森年事日高,他更加唸唸不忘科技事業的發展和創新人才的培養。2005年7月29日和今年8月3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兩次看望他時,他當面提出了培養“創新人才”的建議,提出了“處理好科學和藝術的關係,就能夠創新,中國人就一定能賽過外國人”的觀點。

  “歐洲是先有文藝的發展後有科學的發展,中國有幾千年的文明史,只要處理好科學與藝術的關係,完全可以在文學藝術與科學上都超過外國。”晚年錢學森的觀點仍然令人耳目一新。

  與熱情報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錢學森談及自己的貢獻卻極為冷淡、極為謙虛。錢學森是中國航太事業的開拓者、奠基人。可以説,沒有錢學森,就沒有中國的航太事業。然而,他對於別人給他的讚譽,總是説:“我不敢當!”

  “錢學森當時如果不能回國,我們也會發展導彈、原子彈這些尖端技術,但絕對不會這麼快!”梁思禮院士代表了眾人的觀點。但錢學森卻認為那些舉世矚目的成就,決不是個人所能取得的,他所幹的不過是千分之一、萬分之一。

  “我只是滄海一粟!”在與別人的書信中,錢學森反覆強調,原子彈、氫彈、導彈衛星的研究、設計、製造和實驗,是幾千名科學技術專家通力合作的成果,不是哪一個科學家獨立的創造。他一向反對人家稱他為“導彈之父”。他説,愛因斯坦上書羅斯福開始了世界上最早的原子彈的研製,但無人稱愛因斯坦為“原子彈之父”。“在科學上,沒有什麼認識是最後的。在任何新的領域,我們都是小學生。”

  紀念錢學森96歲華誕,我們再次為他的人格魅力而感動,為他的高風亮節而敬佩。我們祝願他健康長壽!(記者呂賢如)

  相關連結

  錢學森1911年出生於上海。1939年他在美國獲博士學位後留美從事火箭研究,1955年衝破阻力回到祖國。此後,他受命組建我國第一個火箭、導彈研究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新中國的火箭、導彈和航太事業由此起步。迄今,錢學森已為祖國工作了逾半個世紀,1991年和1999年,他先後被授予“國家傑出貢獻科學家”榮譽稱號和“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編輯:王賽賽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