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築生態屏障 內蒙古不説空話

時間:2012-04-05 15:28   來源:中國經營報

  坐擁中國國土面積達12.3%的內蒙古自治區,不僅已經擢升為國內最大的煤炭生産基地和外運基地,該自治區的鄂爾多斯市,每人平均GDP更是超過香港,位列全國第一。

  然而,在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內蒙古亦是中國主要沙塵暴策源地。獨特的地理位勢,脆弱的生態環境,都已成為考驗內蒙古能否實現可持續發展、繼續成為京津冀重要生態屏障保護區的重大課題。

  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內蒙古自治區副主席王玉明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獨家專訪,暢談經濟高速發展中的內蒙古如何保護生態水資源及和諧發展等棘手話題。

  必須堅守生態屏障

  《中國經營報》:除了是國家重要的能源接續地,內蒙古更大的使命是成為華北、京津冀地區的生態屏障。如何理解這一使命,內蒙古的生態屏障功能如何發揮?

  王玉明:內蒙古自治區地處祖國北部邊疆,橫跨“三北”,地理位置特殊,氣候條件多樣,跨越了溫帶半濕潤、半乾旱和乾旱三個氣候帶,是大陸北方季風主通道和東北、華北水源地。我區森林面積達3.55億畝,草原面積達13.2億畝,均居全國第一位,浩瀚的森林、遼闊的草原不僅具有保持水土、涵養水源、凈化空氣、防治荒漠化及碳匯等方面的功能,也是東北、華北乃至全國的第一道生態防線,作用和地位不可替代。因此,去年國務院下發的21號文件進一步明確,內蒙古是我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我們深感責任重大。

  構築祖國北方生態屏障不能説一句空話,我們正在從三大方面切實推進此項工作:一是牢固樹立“環保優先、生態立區”的理念,將生態保護和建設作為最大的基礎建設常抓不懈。二是繼續落實好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去年,在完成草畜平衡任務10.1億畝、發放各類補貼50億元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制度,加強監管,通過收入平衡與牧區補貼,確保實現草原增綠與農牧民增收。三是抓好重點生態工程實施。認真做好二期京津風沙源治理和退牧還草二期工程,繼續實施好“三北”防護林5期和天保二期工程,依託大工程,帶動大建設、大保護。

  《中國經營報》:我們注意到,在一些重點生態功能保護區和不適宜開展生産生活的區域,內蒙古正在嘗試開展生態移民。在此方面,內蒙古會否有更大舉措?

  王玉明:內蒙古是我國土地荒漠化危害最嚴重的省區。實施西部大開發以來,內蒙古通過實施移民扶貧政策、易地扶貧搬遷試點、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區生態移民以及與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相配套的轉移安置試點工程等,已經累計移民幾十萬人。

  實踐充分證明,生態移民是解決環境惡劣地區貧困人口脫貧的有效途徑,對於實現農牧民整體脫貧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也是遏制生態環境惡化的重要措施,有利於減輕遷出區的人口壓力,幫助遷出區恢復生態。

  今後內蒙古將進一步加大在生態移民工程上的投入,積極爭取國家相關優惠政策,整合資金,形成合力,重點依託京津風沙源治理二期工程、扶貧移民項目、轉移安置試點工程等項目,努力抓好生態移民這項惠民工程,幫助生態環境惡劣地區農牧民早日擺脫貧困。

  當然,多達幾十萬人的生態移民工程,也與內蒙古努力確保自身成為中國北方生態屏障保護區的頂層設計密不可分。

  到2020年缺水30億立方米

  《中國經營報》:引黃(河)、引黑(河)等水利工程被視為內蒙古最核心的命脈工程。內蒙古水資源缺口的現狀是什麼?

  王玉明:內蒙古全區自産水資源總量為546億立方米,可利用總量為285億立方米。另外,還有黃河正常年份分水指標58.6億立方米,黑河分水指標8.0億立方米。全區每人平均水資源量與全國平均水準相當,但耕地畝均水資源量為全國平均水準的1/3。

  內蒙古水資源時空分佈不均,與經濟社會發展佈局不匹配,加劇了水資源供需矛盾。受地形等條件制約,缺水地區不具備大規模調水的條件,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和農牧業産業化進程的推進,到2020年內蒙古需水將增加14%,缺口將達到30億立方米左右。

  《中國經營報》:水資源問題的意義不言自明。但這一窘局能否改變?如何改善?

  王玉明:今後一段時間,我們將切實做好大力興水、全面節水、科學管水等三個方面的工作。

  大力興水就是要切實增強水資源供給保障能力。在此方面,一定要堅持科學規劃,加快建設一批保障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水利工程。不僅要加快海勃灣、紅花爾基等在建工程建設進度,還要全力推進文得根、扎羅木得等重點水資源配置工程開工建設。

  只有堅持綜合治理,才能把非傳統水資源納入水資源統一配置和管理範圍,加強中水、疏幹水和劣質地下水的開發利用。結合黃河淩汛期科學實施應急分淩,補充烏梁素海等濕地生態用水,實現冰淩洪水資源化。堅持統籌調配,加快推進“引綽濟遼”工程和錫盟供水工程,在東部盟市構建“南北調配、東西互濟”水資源戰略配置格局。結合病險水庫除險加固,有針對性地實施已有水利工程的擴源改造和功能調整,著力緩解工程性缺水問題。大力推進農村牧區集中供水,發展城鄉一體化供水,推進呼和浩特、包頭等引黃城市實行分質供水。加快建設一批規模合理、標準適度的應急水源工程,開展牧區草原抗旱基本水源井更新改造,提高應對供水安全的危機處置能力。

  通過全面節水,著力提高水資源綜合利用水準,才可能解決經濟發展對水資源過分渴求的難題。我們將加快農牧業節水改造確定為轉變用水方式的重中之重,把農牧業節水作為解決自治區水資源供需矛盾最直接、最有效的戰略措施切實抓好,大力發展節水型現代農牧業。同時大力推廣使用節水灌溉技術,實施好新增“四個千萬畝”節水灌溉項目,建設一批區域性、規模化節水灌溉示範帶。

  另一方面,如何努力打造節水型工業體系?自治區政府提出,發展工業必須堅持量水而行、因水制宜,特別是興建煤化工項目,必須堅持依水佈局、煤隨水走,鼓勵使用礦坑疏幹水、工業迴圈水和中水,實施節水技術改造和示範工程。城鎮佈局要充分考慮水資源的支撐能力,嚴禁盲目興建不切實際的景觀工程。生態建設要遵循自然規律,科學種樹種草,努力實現綠化美化與水源涵養雙贏。要在全社會牢固樹立節水意識和水資源保護意識,使節約用水成為每個公民的自覺行動。

  實施科學管水,則是要通過落實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將水資源引入制度化管理的軌道。將水資源開發利用總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區限制納污“三條紅線”分解到各行政區,並將其納入縣級以上地方黨政領導班子實績考核體系,從制度、政策、工作機制等多方面推動合理利用水資源。

  《中國經營報》:我們了解到,伴隨煤化工等工業急速發展,內蒙古自治區工業用水不僅缺口巨大,也對相應水系産生了極大破壞。這一問題如何解決?

  王玉明:嚴格工業園區規划水資源論證和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嚴禁開發利用地下水發展高耗水産業,這兩點是我們採取的主要措施。

  為了嚴格地下水的保護和管理,我們全面實施《全區地下水保護行動計劃》,加強超採區封井工作,到2020年實現各地地下水超採區採補平衡。重點推進呼和浩特市區水源置換、鄂爾多斯市和通遼市地下水超採區封閉工農業生産地下水源井。加快推進跨盟市黃河水權轉換工作,儘快實現政府投資節約的0.6億立方米的水量指標在自治區水利融資平臺上進行市場運作,保障自治區沿黃沿線經濟帶發展用水需求。

  我們也在全力推進節水型社會試點建設,推行節水強制標準,強化用水計劃管理,實施重點用水單位監控,開展重點企業技術改造和城市節水器具更換試點項目,探索建設具有內蒙古特色節水型社會的有效途徑。

  在落實全區水功能區劃、加快核定水域納污能力方面,政府提出分階段限排意見,強化水功能區監測和入河排污口監管。加強水質水量監測能力建設,做到主要控制指標可監測、可評價、可考核,充分發揮紅線的約束作用。積極推進城鄉水務一體化管理,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實施取水、供水、用水、排水、污水處理回用統籌配置與運營。

  我相信,通過上述三方面的工作,內蒙古的水資源供需矛盾會有所緩解,水利對自治區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支撐和保障能力會進一步提高。

  《中國經營報》:蒙西等地區嚴重缺水乃至天然缺水,如何破解這一難題?

  王玉明:蒙西地區屬於資源性缺水地區,自治區政府將積極呼籲國家實施“南水北調”西線工程,從根本上解決內蒙古水資源供需矛盾。

  新聞中心 兩岸 社會 國際 臺灣頻道

編輯:王怡然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