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王曉輝:發揮網媒作用 打破中印資訊交流“玻璃墻”

時間:2011-11-21 16:48   來源:人民網

中國網副總裁 王曉輝

  在全黨全國認真學習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之際,以“推動網路媒體新跨越 促進網路文化大繁榮”為主題的第十一屆中國網路媒體論壇今日在武漢隆重開幕。中國網副總裁王曉輝出席議題為“弘揚核心價值,增強文化引導能力”的分論壇,並作題為《新媒體應在中印交流中發揮更大的作用》的主題演講,以下是演講全文:

  印度是位於南亞次大陸的文明古國,歷史悠久,文化多元,人口眾多。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實施經濟改革政策以來,印度的經濟發展迅速,綜合國力不斷提升,2010年,印度的經濟總量達到2萬億美元,已成為世界上名副其實的大國和強國。近年來,中印關係進入了發展的快車道,高層互訪日益頻繁;經貿關係迅速發展,2010年,雙邊貿易額達600億美元,雙向投資額近兩年增長了近10倍;在國際事務中,雙方的合作與協調明顯增加,如在多哈回合談判中,中國與印度等相關國家聯手,共同維護髮展中國家的利益。

  相對於經貿往來,中印兩國的資訊交流與傳播則顯得不那麼順暢。今年8月,我參加了中國媒體代表團赴印度訪問,在新德里和班加羅爾,我去了六家規模較大的書店,想看看有沒有關於中國的圖書,結果只找到三種。總的感覺是,印度民眾了解中國的渠道,除了受西方影響的報道,就是外國人或在海外的中國人對特定時期、特定人物的演義式描寫,根本無法了解真實的中國。在印度逗留的十天裏,我注意到,在印度的電視新聞中,除了兩條關於中國食品安全問題的報道外,幾乎看不到什麼有關中國的報道。

  那麼,如何打破中印資訊交流的“玻璃墻”呢?除了領導人互訪、經貿合作、技術與文化交流之外,網路媒體應該發揮更大的作用。由於網際網路及其衍生的新技術和新應用具有實時、海量、互動的特點,因此,以網路為介質的國際傳播將具有傳統媒體無法比擬的優勢。

  一、網際網路的發展為新媒體傳播提供了技術和用戶基礎

  最近發佈的《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1年6月底,中國網民規模達4.85億,手機上網用戶3.18億,微博用戶1.95億。印度網際網路和行動通訊協會11月8日宣佈,印度網際網路用戶已達1.12億,並以每月500萬至700萬的速度增長,增長的主體是小城市和中低收入的人群。印度官方預期,按照這個增長速度,兩年之後,印度網民規模將超越美國,位居世界第二。印度網際網路普及率不如中國,但手機普及率極高,平均每兩個人擁有一部手機。而且,手機價格在快速下降,以能夠提供包括視頻在內的更為豐富的內容的智慧手機為例,其平均價格已經接近125美元,大大低於個人電腦的價格。其次,印度的文盲率很高,操作電腦成為普及網路的障礙。但使用手機可比操作電腦容易多了,很多手機可以通過點觸或語音指令對網站進行訪問。中國和印度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國,也是網際網路大國,網際網路應用技術均居世界前列,所有這些因素,都為兩國人民在網際網路平臺上進行資訊交流提供了堅實的技術和用戶基礎。

  二、新媒體在傳播方式上突破了統媒體的限制。

  印度的紙媒和電視都比較發達,但受西方媒體的影響很大,最有影響的新聞電視頻道都是與CNN或BBC合辦,如CNN-IBN,因此,中國的新聞,即便是有廣泛影響的新華社英語新聞在印度落地也有極大的難度。網際網路及移動應用的出現,打破了傳統媒體的限制,使資訊發佈和接收實現了無縫對接,任何對中國感興趣的印度網民,只要有上網條件,就可以登錄人民網、新華網、央視網、中國網來閱讀自己需要的資訊,發表自己的觀點,反過來也是如此。移動應用的穿透力更加強大,只要有無線網路環境和合適的移動終端,就可以實現資訊的流動,徹底打破了傳統媒體甚至是寬頻網路的物理限制。

  三、跨越文化差異,擴大了傳播主體的範圍。

  地緣政治、社會制度、文化差異、宗教信仰是開展國際交流的主要障礙。即使是冷戰結束之後,網際網路應用普及之前,普通公民要想參與國際交流,必然會受到包括語言、文化、社會制度、宗教信仰、經濟和技術條件等諸多因素的影響。隨著網際網路應用的普及,資訊傳遞的方式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傳播的主體空前擴大。資訊接收和資訊發佈的門檻被剷平了,網民同時具備了資訊發佈者和接收者的身份。許多有形的和無形的壁壘在資訊洪流的衝擊下土崩瓦解。站在原來壁壘兩邊的人們突然發現,儘管他們之間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差異,但更多的是正義、人道、智慧、信任、博愛這些人類共有的精神和價值觀。只有資訊的自由流動,才有兩國人民之間相互了解,才有建立政治互信的基礎。

  四、通過社會力量的參與,增強了對外傳播的話語權。

  如能有效引導網民理性地回應印度媒體關於中國的歪曲報道,則能放大中國的聲音,從而提高國際傳播的力度。

  五、重點新聞網站應制定策略,有針對性地開展對印外宣工作。

  借用《德干紀事報》(Deccan Chronicle)一位高級編輯的話:“我們彼此好像很了解,但一涉及到具體問題就會發現原來我們彼此很不了解”。針對這一現象,中國的主流媒體特別是專門從事外宣工作的網路媒體,應該制定長期的規劃,借助雙方經貿往來和高層互訪以及“文化年”、“交流年”等重大活動,有針對性地開展宣傳工作。同時,充分發揮網路互動的特殊優勢,讓更多的中國和印度的網民在重點新聞網站的平臺上進行互動,增進了解,加深友誼,為兩國的政治互信的建立奠定堅實的民眾基礎。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兩岸新聞 臺灣新聞 港澳僑新聞

編輯:黃艷艷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