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博物館館藏文物相當豐富,包括書畫、絲繡、銅器、陶瓷、考古資料、古地圖、貨幣、碑志等18類。其中珍品頗多,《草書四貼》(唐張旭)、《草書千字文》(宋徽宗)等傳世之作;還有繪畫如唐周 《簪花仕女圖》、五代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宋李成《茂林遠岫圖》等稀世珍品;絲繡方面的,有五代梁貞明二年組成的《金剛經》元代組成的《儀凰圖》、宋代刻絲《紫鸞鵲譜》、米克柔刻絲《山茶圖》、明代刻絲《仇英水閣鳴禽圖》和刺繡《瑤臺跨鶴圖》(宋繡)、明顧氏七襄樓《發繡人物》等。館內的中國歷史陳列,主要以考古發掘出土品和傳世工藝美術品組成。通過這些文物和輔助資料,使人們在了解中國歷史概貌的同時,也可看出遼寧地方歷史的若干特點。在展出的遼寧地方出土文物中,有舊石器和新石器時代的石器,商周時期的青銅器,春秋戰國時期的柱脊曲刃青銅短劍。還有漢族、匈奴、鮮卑、契丹等民族墓葬出土的生産工具和生活用品等。這些都是研究遼寧地方歷史的重要資料。館藏法庫葉茂臺遼墓出土的設色《樓閣山水》和《竹雀雙兔》絹畫,為中國繪畫史增添了新內容。
位於瀋陽東北部,柳條湖立交橋西北,西靠長大鐵路。館內的“九 一八”事變紀念碑,為磚石水 ![]() 在紀念館附近有“九 一八”事變炸彈碑,是1938年日本帝國主義為炫耀他們在“南滿鐵路”柳條湖附近製造的震驚中外的“九 一八”事變而建立的。“九一八”事變殘歷碑和博物館,以其獨特的藝術造型和深邃的思想內涵。向國人昭示匆忘國恥、振興中華的永恒主題,現已辟為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九. 一八”事變陳列館是一本翻開的“臺曆”,矗立在望花立交橋西北角上。臺曆的左面刻著“1931年 9月18日”。臺曆的右面記錄著事變的發生過程,歷史仿佛凝固在這個日子,中國人民永遠不會忘記這個沉痛的日子。 1931年 9月18日夜裏十點二十分左右,日本關東軍將南滿鐵路柳條湖附近的一段鐵軌自行炸毀,卻無恥地污衊為中國軍隊破壞。並以此為藉口向中國軍隊的駐地北大營和瀋陽城發動突然襲擊,蔣介石政府把希望寄託在國聯的調停上,嚴令中國軍隊“絕對不許抵抗”,中國軍隊被迫撤離瀋陽。瀋陽城鄉一夜之間全部被日軍佔。日軍在佔領瀋陽之後不久,又相繼佔據了遼、吉、黑、熱河四省,東北地區被日寇的鐵蹄蹂躪了十四年之久。為了讓子孫後代永世不忘日本帝國主義給中國人民帶來的苦難和恥辱,1991年瀋陽市人民政府在“柳條湖事件”發生地南二百米建起了這座陳列館。陳列館的內部共分三層,正廳,黑色大理石上刻著四個大字“勿忘國恥”,它上方的時鐘永遠指著“九. 一八事變”發生的時間:夜10點20分。二、三樓是“九. 一八”事變陳列展覽,展覽通過大量翔實的史料、圖片、實物揭露了日本帝國主義製造“九. 一八”事變的真相和在東北犯下的滔天罪行,告誡後人勿忘國恥,振興中華。
![]() ![]() ![]() ![]()
![]() 原館始建於1910年,新館位於大連星海公園西側的黑石礁海濱,陳列以自然與人為主題,以海洋生物為重點,展示生物物種和生態環境的多樣性,揭示自然界發生、發展及其演變的客觀規律。設有恐龍廳、海洋生物廳、軟骨魚展廳、硬骨魚展廳、小型海洋哺乳動物展廳和大型鯨魚展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