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丹東市

時間:2012-05-23 16:32   來源:遼寧省政府網

  【自然概況】

  丹東是中國東北東部現代化沿海港口城市。位於遼寧省東南部的鴨綠江畔,北依長白山脈,南臨黃海,隔江與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相望。土地面積1.52萬平方公里,市區面積834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52.9平方公里。轄東港市、鳳城市、寬甸滿族自治縣和振興、元寶、振安3個城市區及1個國家級丹東邊境經濟合作區。有滿、蒙、回、朝鮮等36個少數民族。總人口241萬人,市轄區人口75.2萬人。丹東地理位置優越。地處東北亞的中心地帶,是環黃海經濟圈、環渤海經濟圈重要交匯點,與朝鮮半島有210公里的邊境線,具有沿海、沿江、沿邊的獨特優勢。丹東氣候宜人,屬暖溫帶季風大陸性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全年平均氣溫7—9℃,年均降水量900—1100毫米,是東北地區最溫暖濕潤的地方,素有“北國江南”之美譽。丹東自然資源豐富。境內森林覆蓋率65.9%,木材蓄積量4010萬立方米。已發現的礦藏資源有56種,其中,硼儲量3億多噸,佔全國固體硼礦儲量的94%。全市水資源總量88億立方米,每人平均佔有量是全省每人平均水準的4倍多,水質優良。丹東境內海岸線長93.3公里,海域面積36萬公頃,淡水水域面積12.3萬公頃,具有發展水産養殖業的良好條件。丹東工業歷史悠久,門類齊全。化纖、大客車、車橋、新聞紙等産品在國內外有較高聲譽。丹東境內有華能、水豐、太平灣等各類發電站十幾個,集水電、火電、風電于一身,是遼寧重要的電力工業基地之一。人參、板栗、山楂、草莓、對蝦等多種農林土特産品在海內外享有盛譽。草莓、板栗和貝類養殖等3個特色産品已成為全國最大的生産和出口基地。丹東旅遊資源特色鮮明。境內江、河、湖、海、山、泉、林、島等自然景觀齊全且各有特色,有國家、省級風景區、自然保護區和森林公園17處,是全國優秀旅遊城市。2004年末,鴨綠江、五龍山、鳳凰山、天橋溝、天華山5個旅遊景區躋身國家4A級景區行列,太平灣和大梨樹景區被評為全國工農業旅遊示範點。丹東城市基礎設施比較完備。已形成海、陸、空立體交通運輸網。全市公路總長4034公里。鐵路與全國鐵路網連接,莫斯科—北京—平壤的國際聯運列車途徑丹東出入境。民航機場可起落大型客機,與全國15個主要城市通航。丹東港是我國北方天然不凍良港,萬噸級深水泊位9個,年貨物吞吐能力1100多萬噸,已同日本、韓國、朝鮮、俄羅斯、香港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90多個港口開闢了海上航線。

  【經濟發展綜述】

  國民經濟繼續保持快速增長。2004年,丹東市生産總值290.5億元,比上年增長16.8%。其中,第一産業增加值47.2億元,增長8.5%,第二産業增加值115.2億元,增長22.6%,第三産業增加值128.1億元,增長14.9%。每人平均生産總值12050元,增長16.9%。財政、稅收穩步增長。全年完成各項稅收總額27.8億元,增長19.1%。全年完成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3.3億元,增長21.4%;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支出31.1億元,增長3.9%。農業生産加快發展。全市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産值80.5億元,增長9.1%。種植業結構呈現新變化,糧食生産獲得較好收成,糧經作物播種面積比由上年的71.6:28.4調整為75.4:24.6。糧食總産量81.1萬噸,比上年增長5.6%。牧漁業生産形勢良好。全年肉類總産量13萬噸,增長10.6%;奶類産量1.85萬噸,增長24.1%;禽蛋産量6.54萬噸,增長14.8%;水産品産量35.7萬噸,增長15.6%。工業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全年實現工業增加值101.1億元,增長23%。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47.3億元,增長26.1%。工業經濟效益顯著提高。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120%,比上年提高18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完成産品銷售收入177.1億元,增長26%;實現利稅17.8億元,增長38.5%,實現利潤8.4億元,增長81.4%;虧損企業虧損額1.41億元,比上年下降26.2%。工業經濟結構調整取得重大進展。非公有制經濟蓬勃發展,在規模以上工業中,非公有制經濟産品銷售收入135.7億元,實現利稅14.96億元,分別佔規模工業的79.6%和84.2%;新産品産值29.56億元,佔規模以上工業産值的比重由上年15.5%上升到16.2%;出口産品交貨值38.9億元,佔規模工業銷售産值的21.7%。固定資産投資快速增長。全年實現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89.7億元,增長35.3%。城鎮和農村固定資産投資分別為67.9億元和21.8億元,分別增長40.7%和20.9%。全年商品房施工面積217.2萬平方米,增長25.5%;商品房銷售面積68.36萬平方米,增長25.2%。交通運輸量較快增長。全年各種運輸方式完成貨物週轉量38.6億噸公里,增長15.4%;完成旅客週轉量13.7億人公里,增長23.6%;港口吞吐量1074萬噸,增長47.7%。郵電通信業發展速度趨緩。全年完成郵電營業收入10.7億元,增長4.9%。年末電話交換機總容量86.1萬門,增長8.1%;本年新增6.48萬門,下降27%;城鄉固定電話81.1萬部,增長11.2%;行動電話用戶56.3萬戶,增長9.7%;網際網路用戶19.2萬戶,下降10.9%。消費品市場活躍興旺。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105.4億元,增長15.2%。全年城市居民消費價格總水準比上年上升4.5%,居全省首位。外貿進出口保持較快增長。全年完成外貿進出口總額20.1億美元,增長20.9%,其中出口完成13.1億美元,增長24.4%。完成對朝貿易進出口總額3.14億美元,增長17.2%。實際利用外資總額8646萬美元,增長63.1%。旅遊業持續高速發展。全年接待國內旅客586萬人次,增長36.1%,國內旅遊收入37.9億元,增長32.9%;接待入境人數8.1萬人次,增長24.6%,旅遊創匯2754萬美元,下降24.6%;旅遊綜合收入40.2億元,增長32.7%。金融業各項存貸款穩定增長。年末全市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389.1億元,比年初增加41.3億元,增長11.9%。其中儲蓄存款293.7億元,比年初增加25.7億元,增長9.6%;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232.8億元,比年初增加25.3億元,增長12.2%,金融機構不良貸款率比上年下降5.73個百分點。保險業持續健康發展。全年實現保費收入8.36億元,增長18.1%;賠款給付金額1.93億元,增長14.1%;保險金額376.9億元,增長8.4%。居民收支增長。全年城鎮職工年平均工資收入9541元,增長19.6%,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收入12237元,增長15%。城市居民家庭年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6039元,增長10.1%,年每人平均消費性支出5200元,增長5.3%。全年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3816元,增長9.7%,農民年每人平均生活消費支出2705元,增長6.4%。

  【社會事業】

  社會事業全面發展。全年組織實施科技計劃項目120項,全市已認定高新技術企業60家,認定高新技術産品288項,完成高新技術産業産值42.8億元,增長29.3%。全年獲得科學技術成果45項,獲得科技獎勵項目39項。教育改革步伐加快,“以縣為主”的農村教育管理體制更加完善,農村控輟保學工作力度加強,農村初中輟學率控制在2.3%以內。教育佈局結構調整力度進一步加大,撤並中小學70所、下伸點17個,新發展中等以下國有民辦和民辦學校7所。各級教育普及率達到較高水準,學齡兒童入學率99.9%,普通初中入學率99.8%,普通高中入學率78%,高考升學率89.1%,高中畢業生升入普通高校8808人,比上年增長17.3%。文化市場進一步繁榮,城鄉文化生活豐富多彩。全市5個文藝表演團體演出213場。8個文化館、62個文化站,全年舉辦各種展覽163次,組織各項群眾文化活動663次。文化設施建設得到加強,廣播電視設備數字化改造基本完成。廣播人口覆蓋率96.3%,電視人口覆蓋率達96.9%。全市公共衛生體系建設成效顯著,9個公共衛生體系建設項目進展順利。預防保健工作不斷加強,傳染病總發病率和重點傳染病得到有效控制。競技體育水準不斷提高,全年參加省以上體育競賽15項次,獲獎牌113枚,其中金牌28枚、銀牌37枚。群眾性體育活動廣泛開展。2004年丹東市被國家體育總局授予“全國毽球城和籃球城”稱號。

  【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保護】

  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加強,城市功能進一步完善。全市公路建設與養護總投資4.55億元,完成路基改造513公里、黑色路面577公里、橋梁工程263座,投資總量創歷史新高。全市農村完成公路網建設516公里,又有85個行政村完成村村通油路工程。城市道路大修和街巷路改造實現歷史性突破,完成市區35條街路的大修改造。三號幹線道路拓寬工程實現簡易通車,集中改造5片棚戶區,城市新氣源萬通焦化廠建設項目完工,已點火試運作。城市園林綠化植樹53萬株,新增公共綠地14.4公頃,現有園林綠地面積1809公頃,建成區綠化覆蓋率35.2%。環境保護工作繼續加強。全年環境污染治理項目120個,治理總投資2200萬元,比上年增長25%。廢水、工業煙塵、工業粉塵排放達標率分別為94.2%、96.8%和89%,均比上年有所提高。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56%,比上年提高10.5個百分點,環境空氣品質達Ⅱ級標準。

  【就業和社會保障】

  勞動就業工作取得顯著成效。全年實現就業再就業6.8萬人,全市有6.45萬人享受再就業扶持政策,組織免費再就業培訓2.51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9.2%,比上年下降7.1個百分點。進一步擴大養老、醫療、失業、工傷保險覆蓋面,全市養老保險48.9萬人,增長1.9%,其中職工33.4萬人。參加醫療保險34.7萬人,增長13.2%;參加失業保險26.3萬人,增長2.4%。工傷保險14萬人。全年徵繳養老保險費6.7億元,支付養老金9.7億元,確保了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提高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增幅居全省第一位。全市城鎮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數5.34萬人,發放保障金5600萬元,發放各類救濟補助款3199萬元,救濟各類人員15萬人次。全市各類福利院收養人員5213人。社區建設步伐明顯加快,全市城鎮建立社區服務中心85個,社區“一站四室”達標率達到70%,全市企業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服務率達60%。

  (劉星榮)
編輯:王文英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