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朝陽市

時間:2012-05-23 16:28   來源:遼寧省政府網

  【自然概況】

  朝陽市位於遼寧省西部,地處冀、蒙、遼三省區交界地帶,東鄰阜新,北接內蒙古赤峰、通遼,南毗錦州、葫蘆島,西靠河北承德,全市總面積1.97萬平方公里,佔全省的13.6%。轄雙塔、龍城2區、北票、淩源2市和朝陽、建平、喀左3縣,共135個鄉鎮,1331個行政村。總人口336.9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89.4萬人,農業人口247.5萬人;漢族人口占92.4%,其餘為蒙、滿、回等少數民族。朝陽曆史悠久,文化燦爛,底蘊豐厚,資源富集。城內現存有遼代、唐代修建的南、北雙塔,有15萬年前的古人類遺址——喀左“鴿子洞”,有名聞中外的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和世界罕見的原始古化石、魚、鳥化石和植物化石。朝陽礦産資源豐富,現已發現有益礦藏77種,其中優勢礦種17種。錳儲量居東北之首,是國內8大黃金産地之一,

  是全國最大的膨潤土生産基地,石灰石、珍珠岩、玄武岩、紫砂等非金屬資源的規模及遠景儲量列全省首位。生物品種繁多,朝陽是全國大棗、杏仁、蜂蜜、花卉、辣椒的重點産區,是全省保護地蔬菜、食用菌、畜産品、幹鮮果、小麥、棉花、油料、甜菜的重點産區。擁有世界最大的人工沙棘林8萬公頃。工業門類齊全,有一批在全國或同行業中佔有一定位置的大中型骨幹企業。交通便利,有錦承、沈赤、魏塔等6條鐵路通過,101國道貫穿全境。境內的錦朝高速公路與京沈高速公路相連,大大縮短了與錦州港及瀋陽、北京等地的時空距離。

  【經濟發展綜述】

  2004年,全市國民經濟實現高速、健康、持續增長。呈現出一個歷史時期以來經濟發展速度、品質、效益最高、産業結構調整成效最好、推進協調發展力度最強、農民收入增長最快、城市面貌變化最大的喜人局面,各項經濟指標不僅創造了歷史最高記錄,而且提前1年完成“十五”計劃。全市生産總值首次突破150億元大關,實現152.8億元,比上年增長17.1%,增幅僅低於1985年的歷史最好水準,居全省各市前列。其中,第一産業增加值40.9億元,增長20.5%;第二産業增加值61.2億元,增長22%,其中工業增加值52.6億元,增長21.6%;第三産業增加值50.7億元,增長10.3%。三次産業比發生重大變化,第二産業首次居於排頭,標誌著朝陽工業化進程明顯加快。這是在三次産業全面發展,品質、效益全面提高的基礎上,十年來首次實現“二三一”排序。全市每人平均生産總值4538元,比上年增長16.7%。全年完成各項稅收總額21.4億元,增長32.3%。完成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7.89億元,增長37.1%;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支出30.9億元,增長15%。

  農業獲得全面豐收,三大主導産業成為農民收入的穩定項目。集中力量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全市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産值80億元,比上年增長28%,畜牧業、保護地、林果業增加值佔第一産業增加值的比重已達61.8%。畜牧業發展速度加快。全市以畜牧小區建設為突破口,不斷加大政策、資金扶持力度,通過推廣舍飼飼養、加快品種改良步伐、退耕還林還草、提高畜牧綜合防疫能力和標準化生産水準等措施,使豬、牛、羊、禽存欄和出欄均實現快速增長。畜牧業生産已經成為農村經濟的一個重要增長點,全市實現畜牧業産值30億元,佔農林牧漁業總産值比重已達37.4%。種植業由於政策好、人努力、天幫忙,糧、棉、油、果、菜等主要農作物獲得豐收,其中,糧食總産量146萬噸,比上年增産98%,是全市歷史上第4個豐收年,也是“十五”以來的最高水準。棉花總産量3654噸,增長1倍;油料總産量2萬噸,增長7.8%;水果總産量14.4萬噸,增長80%;蔬菜總産量149.7萬噸,增長13.9%。保護地建設取得新進展。2004年末,全市建成並投入生産的蔬菜大棚20.7萬個,比上年增加2.8萬個。保護地面積達到1.55萬公頃,增長19.8%。全市棚菜産量79.5萬噸,增長19.5%。林業加大重點工程推進力度,堅持四季造林、多元化投入、封飛造林結合,實現了造林品質的飛躍。全年完成植樹造林合格面積4.75萬公頃,封山禁牧取得明顯成效。自然保護區建設取得進展,連續6年獲全省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先進市稱號。工業經濟增勢強勁,增速在全省一直名列首位。完成全口徑工業總産值202億元,比上年增長38.7%,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産值169.7億元,增長44.2%。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46.5億元,增長23.1%;實現銷售收入171億元,增長46%;實現利稅22.2億元,增加8.8億元。汽車及汽車零部件、建材及建機、綠色食品加工“三大基地”和冶金、化工、紡織“三大行業”建設取得成效,分別實現産值35億元和72億元,拉動全市工業增長7個和23個百分點。全年完成建築業産值26.4億元,與上年持平。建築業實現增加值8.6億元,增長24.3%。固定資産投資規模創歷史新高。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64.6億元,增長33.4%。其中,城鎮固定資産投資53.2億元,增長33.6%;農村投資11.4億元(不含農村非農戶固定資産投資50萬元以下項目投資額),增長32.4%。交通運輸業持續發展。年末全市高速公路里程48公里,普通公路里程5615公里。一批交通運輸重點工程開工建設,一批場站建設項目全面啟動,朝陽火車站候車室和北票客運站新建工程、改造工程當年啟動,當年竣工使用。全年完成公路客運量2985萬人次,客運週轉量8.96億人公里,分別增長4.1%和5.2%;公路貨運量3488萬噸,貨物週轉量12.1億噸公里,分別增長7.1%和8.2%。郵電通信業快速發展。全年完成郵電業務總量11.2億元,比上年增長32.6%。年末程式控制電話裝機容量88.8萬門,增長28.7%;城鄉固定電話用戶71.6萬戶,增長20.7%;全市行動電話用戶52.4萬戶,其中新增用戶14萬戶。城鄉市場購銷兩旺。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實現56.1億元,增長17.4%,扣除物價上漲因素,實際增長14.1%。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為102.9%,比上年上漲2.9個百分點。全市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額2434萬美元,按同口徑比上年增長63.6%;全年出口創匯額1.32億美元,增長183.8%。對全市出口貢獻較大的企業仍是金達鉬業、浪馬輪胎、飛馬鑄造有限責任公司和新源鉬業有限責任公司,4家出口企業出口額佔全市總出口額的80.3%。金融業運作平穩。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249.9億元,貸款餘額221.3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6.9%和6.2%,其中,儲蓄存款191.1億元,增長13.3%。全市保險行業承保金額464億元,增長116%;全年保費收入5.3億元,增長20.8%;賠款及給付金額1.36億元,增長32%。在崗職工人數略有增加。年末在崗職工21.2萬人,比上年增加0.4萬人;在崗職工每人平均工資10400元,增長7.7%。城鄉居民收入繼續提高。城市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5683元,城市居民每人平均消費性支出4600元。農村居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實現歷史性突破,達到2415元,比上年增長31%。

  【社會事業】

  全年組織實施市以上科技計劃117項,其中省以上科技計劃42項。科技體制改革不斷深化,民營科技型企業發展到295家。全市取得國家專利71個。教育優先發展進一步落到實處,大力發展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職業教育,保持高中階段教育良好發展勢頭。普通高中招生數2.29萬人,擴招比例22.1%。全市有1.4萬人考入普通高校,錄取率達到91.2%。燕都小學、遼河街小學、紅旗路小學、勝利小學、文化路小學等新建、擴建、翻建工程相繼完成並投入使用,基本解決了困擾全市多年的城區小學大班額問題。職業教育規模逐步擴大,實際招生比上年增加21%。文化事業蓬勃發展,全市6家專業藝術表演團體全年共演出336場,豐富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由市文化局組織創作,市話劇團與遼寧人民藝術劇院聯合上演的話劇《淩河影人》獲中國文華大獎和第七屆中國藝術節金獎,並捧回4個文華大獎單項獎。“淩河之夏”等各種群眾文化活動豐富多彩。文物工作得到加強。全市有文物保護所8個,博物館9個,向世界遺産申報委員會提交了將牛河梁列入世界文化遺産預備清單的申請,牛河梁遺址第16號地點發掘項目入選200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醫療衛生事業健康發展,疾病防控有效加強,藥品市場管理進一步規範。年末,全市有各級各類衛生機構334個,實有床位9000張,衛生技術人員1.2萬人。體育基礎設施逐步完善,市體育場、全民健身廣場建成投入使用。競技體育取得可喜成績,全民健身活動走向普及。2004年全市運動員取得世界錦標賽2個第一名,共獲得4枚金牌、1枚銀牌、1枚銅牌;圓滿承辦了全國高水準後備人才基地男子舉重錦標賽、遼寧省少年乒乓球比賽,舉辦了朝陽市第六屆全民運動會及其他比賽。

  【基礎設施建設】

  2004年,朝陽市僅中心城區基建投資就達1.2億元,再創歷史新高。大淩河城區段整治一期工程全面竣工,二期工程已啟動建設;北大街改造全面推進,北塔廣場建成並向市民開放,北大街棚戶區大面積改造,極大地改善了老城區居民的居住條件;燕都國際酒店以全新的面貌投入使用,提升了對外接待水準;東大橋主體工程、勝利橋明溝覆蓋、火車站候車室改造、人行大廈、檔案館大樓、市二院門診樓和站前廣場、朝重廣場全面竣工,中心城市增添了新的亮點。此外,新建和改造城市道路57條(處)、排水管線7.8公里、廣場綠地13處,新增城市大樹1.25萬株、綠地48.8公頃,環城綠化面積1333公頃。垃圾無害化處理場建成投入使用,中心城區空氣品質進一步改善。農村公路新鋪黑色路面525公里,120個村通上了油路。

  【淩鋼實現年産200萬噸鋼】

  2004年12月28日,淩鋼集團實現38年來的夢想—年産200萬噸鋼的大目標。這是淩鋼發展史上最重大的跨越,標誌著淩鋼的綜合實力已經躍上新臺階。200萬噸鋼這個數量級,是國內外鋼鐵行業評價一個企業規模、實力、發展後勁的重要衡量標準。淩鋼作為全市工業企業的旗艦,多年來一直髮揮著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龍頭牽動作用。他們創造推行的“整體優化、嚴細管理、低成本戰略”,機制上的“三少三多”、“三個轉變”,産品結構調整“一保三限”、“品牌戰略”,管理運作模式上的“日清日結”制度,打造企業文化上的“人本理念”、“市場經濟靠自己”的奮鬥精神等,被全市工業戰線和省內外同行業譽為“淩鋼經驗”和“淩鋼精神”。200萬噸鋼目標的實現,是淩鋼創業史上新的里程碑。

  【各項改革】

  國企産權制度改革已完成省考核任務量的95%,改制後啟動生産的企業重現生機。農村稅費改革繼續深化,全市農業稅全部免繳,農民實際負擔水準降至零。土地使用和管理制度改革逐步深入,礦業秩序整頓取得初步成效。事業單位改革迅速推進,市縣兩級263個仲介類和經營類單位劃出事業單位管理序列;撤並鄉鎮事業單位1066個,精簡編制員額5096名,精簡率分別達到52%和54%。市縣兩級政府機構改革任務基本完成,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進一步深化,新取消審批項目392個;全面清理行政事業性收費,取消市級收費項目73個。

  (丁淑華)
編輯:王文英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