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十二五”時期的形勢與總體要求

時間:2012-05-24 10:23   來源:

  “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環境。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世界經濟政治格局出現新變化,科技創新孕育新突破。我國發展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工業化、資訊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加速推進,經濟結構轉型加快,市場需求潛力巨大,體制活力顯著增強,積蓄了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的強大後勁。同時,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深遠,世界經濟增長速度減緩,全球需求結構出現明顯變化,發展的外部環境更趨複雜。我國應對氣候變化及資源環境等約束越來越大,粗放型增長方式難以為繼,傳統社會發展模式難以適應和諧社會建設的要求。

  “十二五”時期,是遼寧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經過多年的艱苦努力,我省經濟已經進入發展的快車道,一些主要經濟指標增幅高於全國平均水準,為實現全面振興奠定了堅實基礎;在深入實施東北振興戰略基礎上,遼寧沿海經濟帶開發開放上升為國家戰略,瀋陽經濟區被確定為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為實現全面振興增添了新的動力;國有企業改革這一歷史性難題基本化解,長期制約我省經濟發展的非公有制經濟和縣域經濟這兩塊“短板”逐漸拉長,為實現全面振興鋪平了道路;全省上下政通人和,幹部群眾的信心和決心更加堅定,為實現全面振興營造了良好氛圍。經過“十二五”時期的繼續努力,我們應該而且能夠基本實現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的目標。但還要看到,我們在進一步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的同時,更要應對改革開放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特別是遼寧自身存在的經濟結構不盡合理、自主創新能力不強、資源環境矛盾突出、城鄉區域發展不協調、城鄉居民收入有待提高以及制約科學發展的體制性機制性問題尚未根本解決,將使我省加快發展的難度進一步加大。我們必須認清形勢,科學把握髮展規律,緊緊抓住、充分用好戰略機遇,有效解決突出矛盾和問題,牢牢把握經濟社會發展主動權。

  制定“十二五”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的指導方針和基本原則。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制定遼寧“十二五”規劃,必須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充分利用好中央進一步實施東北振興戰略、遼寧沿海經濟帶開發開放上升為國家戰略以及瀋陽經濟區被確定為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優勢,以科學發展、創新發展、和諧發展為主題,以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社會管理模式轉型為主線,堅持增量帶動結構優化、創新促進産業升級、發展保障民生改善,顯著增強綜合經濟實力和競爭力,顯著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和水準,大力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基本實現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的奮鬥目標,為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更加牢固的基礎。

  以科學發展、創新發展、和諧發展為主題,以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社會管理模式轉型為主線,必須堅持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主攻方向,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重要支撐,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重要著力點,把改革開放作為強大動力。

  以科學發展、創新發展、和諧發展為主題,以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社會管理模式轉型為主線,必須力求速度與品質、效益有機統一,實現好中求快、快中求好、又好又快發展;力求科技創新與制度創新、管理創新有機統一,努力培育競爭新優勢;力求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生態效益有機統一,增強發展的可持續性;力求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發展有機統一,推進城鄉、區域一體化發展;力求強省與富民有機統一,保障全省人民共用振興發展成果。

  “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到“十二五”末,基本實現遼寧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總體發展水準進入東部沿海發達省份行列。主要目標是:

  ——綜合經濟實力再上新臺階,力爭經濟增長速度不低於振興以來平均水準,不低於東部地區平均水準,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取得重大進展,經濟增長的科技含量和品質效益明顯提高。

  ——人民生活水準再上新臺階,城鄉居民收入普遍較快增加,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就業持續增加,社會保障水準躋身全國前列,建立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

  ——生態環境品質再上新臺階,單位生産總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明顯減少,資源節約、環境友好、低碳綠色的生産消費模式初步確立。

  ——社會文明程度再上新臺階,公民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不斷提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加快建設,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加快發展,民主法制更加健全。

  “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重點任務。實現遼寧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關鍵在於把科學發展、創新發展、和諧發展這個主題,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社會管理模式轉型這條主線,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各領域,使影響和制約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得到有效破解,切實把經濟發展方式轉換到集約發展、協同拉動的軌道,把經濟增長動力轉換到科技引領、創新驅動的軌道,把社會建設重點轉換到保障和改善民生、完善公共服務的軌道。

  ——加快推進以轉方式調結構為重點的經濟轉型,逐步形成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第一、第二、第三産業協同帶動,物質資源、科技、人才、管理共同驅動的經濟增長模式。

  ——加快推進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轉型,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提高政府保障能力,加強社會管理能力建設,創新社會管理機制,保障社會公平正義,維護社會和諧穩定,推動形成以人為本的社會管理新模式。

  ——加快推進以消除體制障礙為重點的體制轉型,進一步破除制約經濟社會轉型發展的體制性弊端和制度性障礙,構建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利於創新創業和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

編輯:王文英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