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熱點聚焦  >   抗戰70週年  >   最新報道  >   正文

用手中筆鼓舞民眾

2015年09月03日 13:25:00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用手中筆鼓舞民眾

  ——“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成立前後

  武漢市漢口中山大道949號,是漢口總商會舊址。城市幾經變遷,這棟歐式風格老房子還是保留了下來。1938年3月27日,“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在此成立,結成了全國範圍內影響最廣泛的文藝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1937年南京淪陷後,武漢成為中國戰時首都。從上海、平津、東北等地來的作家、詩人,匯集在武漢三鎮。中華全國戲劇界抗敵協會、武漢文化界行動委員會、中華全國電影界抗敵協會等各種文藝工作者自發組織的文化社團在武漢相繼成立。

用手中筆鼓舞民眾

  “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成立時的合影。

  1939年4月10日,《抗戰文藝》第四卷第一期上記載了“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的籌備過程:“最初動議組織‘文協’的,是陽翰笙同志。當全國戲劇界抗敵協會正式成立的一天,武漢各劇院聯合公宴全體會員,他在席間,便和王平陵同志詳談這件事,並希望中國文藝社發動這一件在中國文藝史上前所未有的宏偉的工作。隔了幾天,先由他借座蜀珍酒家邀請穆木天、端木蕻良、聶紺弩、王淑明、馬彥祥、馮乃超、王平陵等,非正式地交換一次意見。經過長時間的研究,得到一個雖然空泛但很重要的結論就是:‘這在抗戰陣營上,是急需的;在文藝本身的發展上,是必需。’”

  著名劇作家老舍是文協籌備委員會成員之一。他曾在回憶這段歷史時説:“文人,在平日似乎有點吊兒郎當,趕到遇到要事正事,他們會幹得很起勁,很緊張。文藝協會的籌備期間並沒有一個錢,可是大家肯掏腰包,肯跑路,肯車馬自備……”

  從一個想法到最終成立,短短3個多月,成立了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文藝界在民族解放的旗幟下,結成了最廣泛的統一戰線。

  今年8月19日,記者走進湖北省博物館,這裡正在舉辦中國抗戰文物紀念展。展品中有一張“文協”成立當日的全體成員合影。看著這張老舊發黃的照片,記者幾乎可以感受到文協成立當日的盛況。湖北省博物館研究院研究員王紀潮介紹:“當時籌備文協的有老舍、胡風、陽翰笙、馮乃超、王平陵等人。會後選周恩來、孫科、陳立夫等為名譽理事,選出理事郭沫若、茅盾、胡風、老舍、張道藩、姚蓬子、陳西瀅、王平陵等45人。這張闔影生動地證明了中國文化界不分左右,同仇敵愾、共赴國難的這一史實。”

  “文協”成立後,創辦了自己的會刊《抗戰文藝》。從1938年5月4日至1946年5月,《抗戰文藝》先後出版了71期,是貫通抗日戰爭時期的唯一文藝刊物,在開展抗日文藝活動、繁榮創作、培養青年作家等方面,發揮了很大作用。

  此外,“文協”還組織作家戰地訪問團,多次訪問慰勞各地戰場的將士,推動了文藝工作者的下鄉和入伍;團結、教育、組織了大批戲曲界藝人,投入抗日救亡運動;協助文藝界各抗敵協會開展工作,促進了文藝界的團結和抗戰文藝的發展。文協先後在廣州、成都、昆明、桂林、香港、襄樊、延安、晉東南、貴陽、曲江、上海等地成立分會,組織遍佈全國各地;積極與世界各國革命文學界取得聯繫,努力將中國人民誓死不屈的決心和勇氣傳遞給全世界,使中國抗日戰爭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

  1938年10月27日,武漢淪陷,“文協”遷至重慶,繼續開展抗日文藝活動。

  在中華民族存亡之際,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發出了那個時代最雄壯的吶喊,勇敢地承擔起文化人的責任,用他們的筆,飽蘸知識分子的良知和擔當,捍衛祖國。正如老舍所説,中國文藝工作者“分散開來,他們也許只能放出飛蚊的微音;聯合起來,他們定能發出驚天動地的怒吼——大家‘能’湊在一起吶喊,就是偉大”!

  (光明日報記者 夏靜 光明網記者 張晶)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尹賽楠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尹賽楠

原稿件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